
(1).紛錯貌。 唐 陸龜蒙 《憶襲美洞庭觀步奉和次韻》:“聞君遊靜境,雅具更摐摐。竹傘遮雲徑,藤鞋踏蘚矼。”
(2).高聳貌。 宋 蘇轼 《登州孫氏萬松堂》詩:“萬松誰種已摐摐,半嶺蒼雲映此邦。”
(3).象聲詞。 唐 王建 《霓裳詞》之六:“弦索摐摐隔綵雲,五更初發一山聞。” 宋 蘇轼 《滿庭芳》詞:“摐摐。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
“摐摐”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紛錯貌(錯綜複雜的樣子)
見于唐代陸龜蒙《憶襲美洞庭觀步奉和次韻》:“聞君遊靜境,雅具更摐摐”,此處“摐摐”形容景物或器具錯落有緻的狀态。
高聳貌
宋代蘇轼《登州孫氏萬松堂》詩雲:“萬松誰種已摐摐,半嶺蒼雲映此邦”,此處的“摐摐”描繪松樹高大挺拔、層疊而立的形象。
象聲詞(拟聲)
既可模拟樂器聲,如唐代王建《霓裳詞》中“弦索摐摐隔彩雲”;也可形容雨聲,如蘇轼《滿庭芳》“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中的“摐摐”表現疏雨敲打樹葉的聲響。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現代漢語中已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