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鼎的意思、覆鼎的詳細解釋
覆鼎的解釋
(1).猶覆餗。 宋 蘇舜欽 《了語不了語》詩之一:“公餗欲成忽覆鼎,銀缾汲絶還沉井。” 明 鄭若庸 《玉玦記·陰判》:“謾教覆鼎空號救,直須是染指還收。”
(2).指誤事失職的權臣。 宋 劉子翚 《汴京紀事》詩:“空嗟覆鼎誤前朝,骨朽人間駡未銷。” 錢锺書 注:“出於《易經》裡《鼎》卦的爻辭,指誤事失職的大臣。”參見“ 覆公折足 ”。
詞語分解
- 覆的解釋 覆 ù 遮蓋,蒙:覆蓋。覆溺。覆蔽。覆被(遮蓋,喻恩蔭)。覆庇。 翻,傾倒,敗,滅:覆舟。颠覆。覆滅。覆轍(翻過車的道路,喻曾經失敗的做法)。覆沒(?)。覆水難收。覆巢無完卵(喻滅門之禍,無一得免,亦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網絡擴展解釋
“覆鼎”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比喻力不勝任,導緻失敗
源自《易經·鼎卦》中“鼎折足,覆公餗”的典故,字面指鼎足折斷、食物傾覆,引申為因能力不足或失職而敗事。例如:
宋·劉子翚《汴京紀事》詩:“空嗟覆鼎誤前朝,骨朽人間罵未銷。”
-
代指失職的權臣
特指身居高位卻誤國誤民的官員。例如:
明·鄭若庸《玉玦記·陰判》:“謾教覆鼎空號救,直須是染指還收。”
二、用法與例句
- 文學引用:常見于詩詞批判權臣誤國,如宋代蘇舜欽以“公餗欲成忽覆鼎”暗喻朝政崩塌。
- 現代延伸:可用于形容關鍵人物因失職引發嚴重後果,如“覆鼎之禍”。
三、字義解析
- 覆:覆蓋、傾覆,含颠覆之意;
- 鼎:古代象征權力的禮器,代指國家重器或權位。
二字組合後,既指具體事件(鼎翻),也隱喻權臣失職的抽象概念。
總結來看,“覆鼎”兼具具象與抽象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指向“事件失敗”或“權臣失職”。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覆鼎》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覆鼎》意為翻覆的鼎,形容局勢動蕩或社會變革。
拆分部首和筆畫:
《覆鼎》的部首是鼎(鼎字部首:鼎),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覆鼎》一詞源自《左傳》,用來描述政治或社會的劇烈變化和動蕩。
繁體:
《覆鼎》的繁體字為「覆鼎」,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發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覆鼎》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這場戰争導緻了國家的社會局勢發生了覆鼎的變化。
2. 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企業界正在經曆一次覆鼎時期。
組詞:
覆轍、鼎盛、平靜、動蕩、變革
近義詞:
動蕩、變革、劇變
反義詞:
穩定、安定、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