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視貌。
關于“铋铋”一詞的解釋需要結合語境分析。根據權威資料,現代漢語中“铋”主要指一種金屬元素,而“铋铋”可能是重複用字或特定領域的術語。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性質
铋(Bi)是原子序數83的重金屬元素,呈銀白色至粉紅色,質脆易碎,熔點低(271.3℃),常用于制造保險絲、安全塞等低熔點合金。其半衰期極長(約1.9×10¹⁹年),曾被認為是穩定的元素,直到2003年發現其微弱放射性。
曆史發展
铋于15世紀被發現,1753年由英國科學家正式确認為獨立元素并命名(Bismuth)。中文名稱“铋”在《康熙字典》中曾解釋為矛柄或樂器“瑟”的異體字,但現代已不再沿用此義。
重複用字或筆誤
現代漢語中,“铋铋”并非規範詞彙,可能是重複書寫導緻的筆誤,實際應為單字“铋”。
特殊領域術語
在極少數方言或特定行業(如材料學)中,可能存在疊詞用法,但未見于主流文獻。若有具體語境,需進一步分析。
工業領域
用于制造焊料、低熔點合金,以及核反應堆中的冷卻劑。
生物醫學突破
最新研究顯示,铋基納米材料可通過超聲波分解腫瘤内水分,釋放氫氣和氧氣激活免疫系統,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方向。
建議優先将“铋铋”理解為“铋”的重複書寫,指代該金屬元素。若為特定術語,需結合具體領域資料确認。如需進一步探讨铋的化合物(如枸橼酸铋鉀)或古漢語用法,可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