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食桌 ”。
食卓(shí zhuō)是現代漢語中的名詞,專指用于擺放食物、供人用餐的家具,即“餐桌”。該詞源自日語“食卓”(しょくたく),20世紀初隨中日文化交流傳入漢語,現主要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日常口語中更常用“餐桌”。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指家庭、餐廳等場所中專門用于就餐的家具,多為長方形或圓形,配套座椅使用。例如:“全家圍坐在食卓旁共進晚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72頁。
“食卓”屬日語借詞(和制漢語),由“食”(進食)與“卓”(高而平的桌子)組合而成。古漢語中“卓”可單指桌子(如《世說新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帝問其故,對曰:‘臣畏風如牛見月。’”),但未固定成“食卓”一詞。現代漢語吸收該詞後,語義聚焦于餐飲場景,區别于書桌、辦公桌等。
來源:劉正埮《漢語外來詞詞典》(1984年)第321頁。
來源:李行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1180頁。
在規範性文本中,“餐桌”為首選用詞;“食卓”多出現于文學描寫、日式文化相關語境或特定品牌名稱中(如家具品牌“北歐食卓”),需根據受衆選擇。
來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常用詞表》(2008年)第245條。
“食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食卓”由“食”和“卓”組成,字面意為“飯桌”,也可引申指代豐盛的飯菜場景。其發音存在兩種常見讀法:shí zhuō和shí zhuó,但多數權威來源更傾向于前者。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發音差異,可參考、2、3、8等來源。
阿邑白玉微瑕本業并入車汲騁步誠潔宸垣牀婆子啗噬恩沾梵誦伉爽骨雕詭籍孤尖菰粱咍笑猴巴崽子惠綏互名傑思欬逆苛急枯榦裂巴領押鸾訛鸾皇慢條厮禮滿月年假尿床子頻繁評核淺浮妻孥求歡權典榷務認息日返塢日毂睿奬三調沈竈産鼃十二萬分時芳士姓識宇俗儒談無通辯五方無慮無思下服閑明仙鎮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