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王衍傳》:“ 魏 正始 中, 何晏 、 王弼 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衍 甚重之。惟 裴頠 以為非,著論以譏之,而 衍 處之自若。”後以“談無”指談說“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觀點。 宋 蘇轼 《明日南禅和詩不到故重賦數珠篇》之二:“説有陋 裴頠 ,談無笑 王衍 。”
“談無”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哲學背景下的特定概念
源自魏晉玄學思想,特指何晏、王弼等人提出的“以無為本”的哲學觀點。根據《晉書·王衍傳》記載,這一學派認為“無”是萬物生成與存在的根本依據。例如蘇轼在詩中用“談無笑王衍”諷刺王衍空談玄理,脫離實際。
現代引申的批評性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言論空洞、缺乏實質内容,可能受曆史典故中“空談玄理”的影響演變而來。但需注意,此用法在古籍中并無直接對應,更多是現代對曆史典故的引申。
注意:若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遇到“談無”,通常指向第一種哲學含義;日常語境中若使用,則可能偏向第二種批評性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判斷。
“談無”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什麼可談的。它用來形容事情或情況沒有可議論、可商談的餘地。
成語“談無”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無,其中“言”是指話語,而“無”表示沒有。它的總筆畫數為9個。
成語“談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三國演義》中的一段對話。繁體中則為「談無」。
在古時候,成語“談無”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哪種寫法,都能準确表達這個成語的意思。
他的觀點太偏激了,根本沒有什麼可談無。
談無批示、談無頭緒、談無惡意。
無從談起、無可厚非。
有話可說、有議論的餘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