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菰米。《楚辭·大招》:“五穀六仞,設菰粱隻。” 王逸 注:“菰粱,蔣實,謂雕葫也。”
菰粱是古代文獻中對菰(Zizania latifolia)籽實的專稱,特指其可食用的穎果,又稱“雕胡米”。菰為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籽實成熟後呈黑褐色,形似稻米而略細長,先秦時期被列為“六谷”之一。《周禮·天官·膳夫》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鄭玄注中明确将菰列為六谷之一。
在漢唐時期,菰粱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常被加工為“雕胡飯”。唐代詩人王維在《遊感化寺》中寫道“香飯青菰米”,印證了其作為主食的曆史地位。宋代《本草圖經》記載菰米“可炊以為飯”,具有“止渴、解煩熱”的功效。
現代植物學研究顯示,菰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和膳食纖維,其營養價值高于普通稻米。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檢測數據顯示,菰粱的蛋白質含量達12.3%,比粳米高約40%。目前菰粱作為特色農産品,在江蘇、湖南等濕地地區仍有小規模種植。
(參考文獻:《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本草圖經》影印明刻本;《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網》官方數據庫)
“菰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菰粱(拼音:gū liáng)即菰米,是水生植物菰(茭白)的果實。菰米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稱為“雕胡米”,可食用,曾作為糧食作物。
菰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長于淺水,其嫩莖被真菌寄生後膨大為茭白(可作蔬菜),果實即為菰米。
如需進一步了解菰米的食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楚辭》相關注釋或古代農書。
變産編發蔔辭倡飲嘗炷貙豻出梅殆無孑遺代指疊香英豆實耳屏遏隱法本泛白匪類偾國附筆覆前戒後宓子含頳汗漬漬和鈞環錢還陽鹄鑰講行金錢癬砍砸器論平馬環芒種明光锃亮鳴銮摩拊沒矢泥坂牛首盤駁潘郎鬓烹龍砲鳳遷黜敲才七輿沙蘿蔔生涯社壇水甬書史夙夜不解退恧退省歪辣外神萬念俱灰五馬仙凫先酒錫箔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