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時務的對策。 唐 代科舉考試,凡明經,先試貼文,然後口試經義,答時務策三道;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者為甲第。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新唐書·選舉志上》。
“時務策”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文體,主要考察考生對時政問題的見解和應對策略。以下是詳細解釋:
時務策是“論時務的對策”,即針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其核心在于結合現實問題,展現應試者的分析能力和治國理念。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貢舉》和《新唐書·選舉志》均記載了時務策在科舉中的具體實施方式,印證其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标準。
如今“時務策”一詞可泛指針對時局問題的策略性建議,但更多用于曆史或學術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科舉制度或具體考題案例,可參考《封氏聞見記》等古籍文獻。
《時務策》是一個成語,意為根據時機、情勢和具體情況而制定的政策、策略。
《時務策》的組成部分為“時”、“務”和“策”,其中,“時”是由“日”和“寸”組成的,總共3畫;“務”是由“力”和“務”組成的,總共5畫;“策”是由“⺮”和“朿”組成的,總共12畫。
《時務策》是從古代文獻中引用而來的,出自清代黃宗羲的著作《明儒學案》,并且是從宋代的《胡令能文集》中引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時務策」。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時務策》為例,古代漢字的拼音為“shi wu ce”,而現代漢字的拼音為“shí wù cè”。同時,在書寫時字形有所區别,例如“策”字在古代漢字中的形狀更加像一個彎曲的箭頭。
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適合的《時務策》。
時機、時勢、現務、實務、策略等。
時機、時勢、策略。
固守成規、不變應萬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