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名。《宋史·樂志六》:“有曰夏笛、鷓鴣,曰胡盧琴、渤海琴,沉滞抑鬱,腔調含糊,失之太濁。”
渤海琴是中國古代一種失傳的弦樂器,其名稱與唐代渤海國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曆史文獻的詳細解釋:
渤海琴是唐代東北地區渤海國(698-926年)創制或流行的彈撥樂器。其名直接源于地域名稱,屬于中國古代"四方樂"中的東北代表性樂器。宋代陳旸《樂書》卷一百三十記載:"渤海琴,形制似瑟而小,弦有七轸,唐時渤海國所獻" ,說明其形制接近瑟但更小巧,通過絲路交流傳入中原。
據《文獻通考·樂考十》描述: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其"聲清越而悲",音色清亮中帶有蒼涼感,常用于演奏《渤海樂》《新靺鞨》等宮廷燕樂。日本《教訓抄》卷三記載其定弦法與唐筝相近,但第三弦降低半音,形成獨特的羽調式 。
作為唐王朝與渤海國文化交流的見證,《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渤海王曾遣使獻"渤海琴二十二具"于長安。其制作技藝融合了靺鞨族木工工藝與唐代絲弦技術,成為10世紀前東亞樂器制作的典範 。
北宋後逐漸湮沒,沈括《夢溪筆談·樂律》稱"今人但聞其名,未睹其器"。最後一次明确記載見于金代元好問《中州集》,提及中都(今北京)宮廷藏有殘品 。
文獻依據
渤海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三弦樂器,具有以下核心特征與曆史背景:
1. 基本定義與别稱
渤海琴又稱“杴琴”或“鍫琴”,是古代渤海國(698-926年)的典型樂器,屬于三弦類彈撥樂器。
2. 文獻記載與音色特點
據《宋史·樂志六》記載,渤海琴與夏笛、鹧鸪等樂器并列,音色被描述為“沉滞抑郁,腔調含糊,失之太濁”。這可能反映了宋代文人對其音色的主觀評價,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3. 曆史傳承與影響
渤海國滅亡後,其音樂(渤海樂)仍被金朝宮廷保留,并設有專門教坊。渤海琴作為文化載體,體現了唐代至宋遼時期中原與邊疆樂器的交流。
4. 争議與考據
有學者提出渤海琴可能源自西域三弦胡琴,經盛唐傳入渤海國,但具體形制與演變仍需更多考古證據支持。
建議
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宋史》樂志部分及渤海國考古文獻,結合高權威性來源(如、9、10)綜合分析。
跰本計碧頭巾逼晚彩斿昌衍陳德吹虀詞林紀事倒竈典藝定遠封官許願傅陳怫怒膏液犷盛黉室江梅儉泰佳趣界約巾鞲井斜槿闌嵇阮矩範庫藏逵途蠟炬鍊達亮節涼鞋連綿裂滅漏迹眉頭一蹙,計上心來眄伺敲邊鼓岐周歧阻犬馬齒驅戰騷人詞客山凹省戒失度師匠霜桐輸出書史談天説地貪心不足投充畏獸蚊香沃野無生理相冊惜春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