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象牙裝飾的床榻。 唐 李商隱 《上河東公啟》:“錦茵象榻,石舘金臺。” 宋 韓維 《寄秦川馬從事》詩:“宴洽翠娥連象榻,夜寒嬌鳳泥銀簧。” 元 袁桷 《簡馬伯庸》詩:“象榻香濃翠幌春,美人倦繡态橫陳。”
“象榻”是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用象牙裝飾的床榻,多用于形容華貴或雅緻的寝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根據多個詞典的釋義(),象榻指“用象牙裝飾的床榻”。“榻”本身是一種狹長且較矮的床,常見于古代起居()。而“象”在此特指象牙材質,凸顯其奢華。
文學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詩詞古籍,例如:
文化意象
象榻在文學中不僅是實用家具,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精緻生活的想象。象牙材質象征尊貴,常與“錦茵”“翠幌”等意象并置,體現居所的富麗或閑適()。
如需進一步了解“榻”的形制演變,可參考高權威性網頁(如)。
《象榻》一詞指的是一種家具,類似于現代的床榻。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用象牙制成的床闆,下面是用榻木制成的床腿。這種家具在古代常用于皇宮、貴族府邸以及寺廟等地。
《象榻》的部首分别是“豕”和“木”,部首“豕”表示與豬類有關,部首“木”表示與木材有關。《象榻》共有12個筆畫。
《象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最早的字形為象形字,表現了象牙制成的床闆和榻木制成的床腿。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仍然保留了古代字形,與簡體字稍有區别。
在古代,人們曾用不同的方式寫作《象榻》一詞。其中一種寫法是“象榻”,表示床榻上使用了象牙。另一種寫法是“象躺”,表示床榻上可以躺卧休息。
1. 宮廷中擺放的豪華象榻上鑲嵌着珍貴的寶石。
2. 他躺在軟綿綿的象榻上,感到無比的舒適和安心。
組詞:象牙、榻席、床榻、榻上、床闆。
近義詞:床席、床鋪、鋪蓋、卧榻、卧鋪。
反義詞:桌椅、凳子、桌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