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牢的意思、三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牢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三鼎盛牛、羊、豕三牲稱三牢。《周禮·秋官·掌客》:“牽三牢,米百筥,醯醢百甕,皆陳。”《史記·秦本紀》:“﹝ 文公 ﹞十年,初為 鄜畤 ,用三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牢”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指代牛、羊、豕(豬)三種牲畜的組合,合稱“太牢”。《周禮·天官·膳夫》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榖,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其中“六牲”包含三牢,代表最高規格的祭品。

從詞義構成看,“三”為數量詞,指代三種動物;“牢”本義指關養牲畜的欄圈,後引申為祭祀時專用的牲畜。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三牢特指“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具備”,常見于帝王祭祀天地、宗廟等重大典禮。如《禮記·王制》載:“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即三牢,少牢則僅用羊、豕。

這一制度體現古代禮法等級,三牢的使用嚴格遵循身份規制。《春秋公羊傳》注疏稱:“禮,天子諸侯用太牢,大夫用少牢,士用特牲”,可見三牢既是宗教儀軌,也是權力符號。現代漢語中,“三牢”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化典故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

“三牢”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用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三牢”指古代祭祀時,用三個鼎分别盛放牛、羊、豬三種祭品,合稱“三牲”。這一儀式體現了古代祭祀的規格和莊重性。

二、詞語構成與演變

  1. 字義解析

    • “三”為數量詞,表示三種祭品;
    • “牢”本義為圈養牲畜的欄圈(參考“牢”字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後引申為祭祀用的牲畜。
  2. 規格差異
    古代祭祀中,“牢”的數量代表等級:

    • 天子用“太牢”(牛、羊、豬各一);
    • 諸侯用“少牢”(羊、豬各一);
    • “三牢”則特指用三鼎盛放三牲的完整組合。

三、曆史出處

“三牢”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掌客》中“牽三牢”的記載,意為将三牲陳列于祭台。《史記·秦本紀》也提到秦文公十年“用三牢”祭祀,印證其作為周代禮制的重要環節。

四、注意辨析

部分非權威解釋(如)将“三牢”誤釋為“監獄”,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是對“牢”字現代含義的混淆。根據《漢典》等權威考釋,“牢”在祭祀語境中僅指祭牲,與“牢獄”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

不謀而合蕩汰搭腔踧足端言鈍頑法衣非直分冊敷粉俘鹵府寺高骨共建官等慣捷懷塼畫狀魂飛膽落建華鑒諒建星勦除皎厲計辦劫脅金選譏俗怐瞀窺窬分毫枯萎來着老年尊連颠遼東歸鶴蟉虬龍刍賣臉蟒衫嫚言昧瞀納麓蘖芽辔輿鋪平強勢峭崄欺朦坵垤蝤蛴項日鏡生龍活現水底撈月樞鈞思王托傳外日王庭微微銷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