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帖名。 元 翰林學士 程鉅夫 緻仕南歸,翰林侍講學士 袁桷 撰《七觀》以送之,書畫家 趙孟頫 為之書寫。後世作為學習寫字的樣本,稱為“七觀帖”。 元 趙孟頫 《<七觀>跋》:“《七觀》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請老而歸,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雖衰老目昏,不覺援筆為書一通。若 袁公 不以筆劄之陋,刻諸堅石,庶幾詞翰相須之義,傳之天下,後世以為美談雲爾。”參閱《佩文齋書畫譜》卷七九。
“七觀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曆史背景
元代翰林學士程鉅夫(程巨夫)緻仕南歸時,翰林侍講學士袁桷撰寫《七觀》一文以送别,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為之書寫。這一作品因書法精妙,被後世視為學習書法的經典範本,稱為“七觀帖”。
藝術價值
趙孟頫在《七觀跋》中提到,此文旨在贊頌程鉅夫的功績與品德,并稱其書寫目的是為了“詞翰相須之義”,即文學與書法相輔相成,傳為美談。
部分詞典提到,“七觀帖”可引申為成語,表示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其中“七”象征多種觀點,“觀帖”指記錄不同态度的文字。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書法圖例,可參考《佩文齋書畫譜》等古籍。
《七觀帖》是一種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帖是指傳統的紙質或綢緞質地的書法作品。七觀帖則是指書法作品中運用七種不同的觀點或理念來表達藝術家對事物的看法,體現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七觀帖的拆分部首是丶,筆畫為四畫。
七觀帖最早起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書法藝術形式。在中國的曆史中,七是一個重要的數字,象征着充分和完美。觀則代表着觀察、感悟和領悟事物的意義。七觀帖通過書法藝術的形式,表達藝術家對事物的深刻感受和理解。
繁體字中的七觀帖
在古代,七觀帖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中的觀字在古代寫法中,右邊的官字的上面加一個小旁。
書法家李先生最新的作品是一幅七觀帖,通過使用七種不同的觀點,他将自己對自然的獨特理解展現了出來。
觀看、觀察、觀點、觀念、觀賞
七入之觀、七媚觀
無相關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