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宦官無子,收養他人為子,謂之“攜養”。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 曹操 ﹞父 嵩 ,乞匄攜養,因贜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後多用為指斥 曹魏 之詞。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必若當塗所出,宦官攜養,帝號徒加,人望不愜。” 清 唐孫華 《客有作詩譏魏武者辄亦效颦題四絕句》之二:“攜養當年市國恩,輿金輦璧費攀緣。”
“攜養”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政治文化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攜養”指古代宦官因無子嗣而收養他人之子的行為。這一行為最初用于描述宦官群體,但後來逐漸演變為帶有貶義的政治批判用語,尤其在漢末至三國時期常被用來指斥曹魏政權(如曹操家族)的出身問題。
出處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父嵩,乞丐攜養,因贓假位。”。文中用“攜養”暗指曹操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以此攻擊曹操家族出身不正。
語義演變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稱謂》中延續這一用法:“必若當塗所出,宦官攜養,帝號徒加,人望不惬。”,将“攜養”與曹魏代漢的合法性争議相關聯,強化其貶義色彩。
原義場景
特指宦官通過非血緣關系延續家族傳承的行為,反映古代宗法制度下無子者的特殊繼承方式。
政治引申
漢末至魏晉時期,該詞成為政敵攻擊曹魏的常見話術,暗指其政權“得位不正”。例如清代唐孫華詩作中仍用“攜養當年市國恩”批判曹操。
現代漢語中“攜養”已非常用詞彙,主要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如研究漢魏政治鬥争或宗法制度時可能涉及。
攜養是指攜帶養育,撫養。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扌(手部)和艮(阜部),總計筆畫為10畫。
攜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手攜帶嬰兒或年幼的動物或植物,加以撫養和照料。其後,攜養逐漸延伸至養育和照顧任何需要被撫育的人或物體。
在繁體字中,攜養的寫法為「攜養」。這種寫法保留了攜帶和養育的意思,但使用了不同的字形。但是,簡化字形式已經在現代被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攜養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通常仍然保留了攜帶和養育的意思。古代常通過手部和動作的表示來強調攜帶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攜養的例句:
攜養是一個動詞,在合理的語境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為不同的詞組,例如:
與攜養相關的近義詞可能包括養育、撫養、扶養等詞語。反義詞可能包括遺棄、放棄、忽視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