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味;辨味。 漢 揚雄 《法言·吾子》:“棄常珍而嗜乎異饌者,惡覩其識味也。”《晉書·苻朗載記》:“又善識味,鹹酢及肉皆别所由。” 南朝 梁 劉孝威 《謝東宮賜淨馔啟》:“雕盤流其滋旨,寶器委其色香,足使五世長者,羞彼識味;一角仙人,恥其呪術。”
“識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本義為知道、辨别,如《說文解字》釋:“識,知也。”引申為辨識、體會,如《莊子·人間世》中“識其所以然”。
本指食物滋味,如《說文解字》:“味,滋味也。”後擴展為事物的意趣、道理,如《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二、詞彙本義與引申義
例如《禮記·大學》雲:“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鄭玄注:“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謂誠意自足,識味而悅之。”此處“識味”指内心對善惡的天然感知與悅納。
三、典籍用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穎達疏:“聖人作則,必使識味而節其欲。” 說明通過教化使人明辨欲望本質并加以節制。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雖未直用“識味”,但“識器”與“識味”同理,均指通過積累提升鑒别能力。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準。)
“識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識味”指知味、辨味,即通過感官辨别味道的特性或深層次意味。例如《晉書·苻朗載記》中提到苻朗“善識味”,能區分不同調料的來源,體現其辨味能力。
“識味”不僅指物理味覺的辨别,還可引申為對事物深層含義的體察。例如“文筆艱澀無~”中的“味”,即強調對文字意趣的感知。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常見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表述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拔鍋卷席博邪不訾之器長籲短歎車床遲疑不決唇齒篡絕猝嗟殂隕打鼾刀鋒道具滴注涷餒俄爾放馬後礮風禁紛遝符兆公奉钴彈鼓合國氛漢語合凍化感見觑郊鄙焦比旌録精人寬賒聯字鹿蔥爐煅魯頓鑪子旅程漫天風雪毛氂明擺着缪蔔逆厘蓬虆烹斡侵逼清明上河圖七條絲饒給弱尚氏號四分五落聳惑瑣附偷漏刓缺翫悅吳羹現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