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彰叙錄。《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車駕親率羣司,躬行古禮”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魏名臣奏》:“ 文皇帝 旌録先賢,拜 玄 適孫 小同 以為郎中。”《晉書·元帝紀》:“其 吳 之高德名賢或未旌録者,具條列以聞。” 南朝 宋 顔延之 《陽給事诔序》:“逮 元嘉 廓祚,聖神紀物,光昭茂緒,旌録舊勳。”
“旌録”是由“旌”與“録”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分别拆解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旌”本義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幟,引申為表彰、顯揚,如《左傳》中“旌善懲惡”即強調表彰善行。“録”原指記載、登記,如《說文解字》釋為“記之也”,後衍生出收錄、采納之意,如《漢書·藝文志》中“録圖書”即指整理典籍。
兩字合用時,“旌録”特指對功績或善行的表彰與記載,常用于古代官方文書。例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地方官員需“旌録孝悌”,即要求對孝子賢孫進行褒獎并載入地方志。明代《會典》亦提及“旌録節婦”制度,指通過立牌坊、賜匾額等方式表彰婦女守節行為,并錄入族譜。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勸善懲惡”的社會治理思想,兼具精神激勵與曆史存證的雙重功能。
“旌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lù,其核心含義是表彰并記錄,特指對有功績、德行或才能的人進行褒獎和載入史冊,多見于古代文獻和正式文書中。
單字釋義
古籍用例
應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記載、诰命文書或追封場合,如南朝顔延之《陽給事诔序》中“旌録舊勳”,指對舊日功臣的褒揚和記錄。
“旌録”強調通過官方形式對個人或群體的貢獻予以表彰和存檔,兼具精神嘉獎與文獻留存的含義,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功德的重視。
襃厲标準辰參賜劄待中癫痫遞車父祢胳臂關漢卿官蔭規責國際市場翰詞豪賢禾絹黃樓角龍加數機明齎怒記姓名舉駁跼蹙可據刻飾潰瘍括香廪祿龍興樓觀呂傅脈脈拈毫泥漿坯陶撲速速乞歸養青天鬈須染習商賜束手無措書寓嗣適私智送檢攤曬坦笑桃李春風田圻啼饑號寒僮牧亡窮香冽象主顯異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