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毛氂的意思、毛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毛氂的解釋

1.獸毛。《爾雅·釋言》“氂,罽也” 晉 郭璞 注:“毛氂所以為罽(氈)。”

2.同“ 毛釐 ”。《漢書·梁懷王劉揖傳》:“宮殿之裡,毛氂過失,亡不暴陳。” 王先謙 補注:“毛氂,猶後世言毫釐。”《漢書·鄒陽傳》:“ 始皇 非能説其言也,乃自強從之耳。 茅焦 亦厪脫死如毛氂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毛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 獸毛:指動物(如牛、馬等)身上的毛發。根據《爾雅·釋言》晉代郭璞的注釋,“毛氂”是制作毛氈(罽)的原料。
    • 同“毛釐”:即“毫釐”,形容極微小的量,類似現代漢語的“毫厘之差”。《漢書·梁懷王劉揖傳》中“毛氂過失,亡不暴陳”即用此義,指細微的過錯都會被揭露。
  2. 文獻用例
    在漢代典籍中多次出現:

    • 《漢書·鄒陽傳》記載秦始皇勉強納谏的典故,提到“茅焦亦厪脫死如毛氂”,比喻僥幸逃生如毫厘之差般驚險。
  3. 與“氂”字的關聯
    “氂”單獨使用時指:

    • 犛牛尾(如提到的“犛牛尾”),也泛指獸尾;
    • 長而卷曲的硬毛。
      因此,“毛氂”可理解為“獸毛”或“細如牛毛的微小事物”。
  4. 發音與用法
    發音為máo máo,屬于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成語引用。

該詞兼具具體(獸毛)與抽象(微小)的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爾雅》《漢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毛氂》的意思

《毛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動物的毛發顔色深黑而有光澤。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毛氂》的拆分部首是「毛」和「氏」,其中「毛」作為聲旁,「氏」作為形旁。它的筆畫數目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毛氂》是由《康熙字典》收錄的漢字詞語。在繁體中,該詞的寫法為「毛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毛氂」的字形呈現為「⺡土⺮」的結構。其中「⺡」表示毛,「土」表示氏的形旁,「⺮」表示毛氂的外形。

例句

1. 這隻貓身上的「毛氂」光滑柔軟。

2. 他穿着一件「毛氂」大衣,看起來非常有氣質。

組詞

1. 毛發:指人或動物身上的毛。

2. 氈氂:指用毛氂做成的氈制品。

3. 毛絨:指質地柔軟,像毛一樣的織物。

近義詞

1. 毛茸:指毛發又多又密。

2. 毛絨:指質地柔軟,像毛一樣的織物。

反義詞

光潔:指沒有污漬或肮髒的表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