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福;受福。《文選·揚雄<甘泉賦>》:“感動天地,逆釐三神。” 李善 注:“ 服虔 曰:‘釐,福也。’ 韋昭 曰:‘逆,迎也。迎受福釐也。’釐,音熙。” 宋 劉頒 《謝封彭城縣開國男食邑表》:“迺惟逆釐於三神,是用大賚於四海。”
“逆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逆厘(拼音:nì lí)意為“迎福”或“受福”。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揚雄的《甘泉賦》:“感動天地,逆釐三神”,宋代劉頒的《謝封彭城縣開國男食邑表》中也有“逆釐於三神”的用法。兩處均通過“逆釐”表達對神靈賜福的祈願或感恩。
“逆厘”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屬于生僻古語,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其近義詞包括“納福”“承禧”等,反義詞則需根據語境推斷。
部分網絡解釋(如、5、6)存在重複或簡化,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如)及經典文獻注解。
《逆厘》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事物的背道而馳、相反或相對的一面。
《逆厘》的字形由“辶”和“裡”兩個部首組成,整個詞彙共有12個筆畫。
《逆厘》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易經》的注解中。後來在文言文和古代詩歌中得到廣泛運用。
《逆厘》的繁體字為「逆厘」。
在古代漢字中,《逆厘》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相同。
1. 他的說辭與事實恰恰是《逆厘》。
2. 我們要反思自己的過錯,以避免重蹈《逆厘》的覆轍。
逆反、逆流、逆向、厘清、厘定。
相反、對立、對稱、背離。
一緻、相同、一樣、符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