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馬後礮的意思、放馬後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馬後礮的解釋

比喻事情已經過去了,才提意見,發議論。“馬後礮”,本為象棋術語。《野叟曝言》第二九回:“人已死了,在這裡放那馬後礮,可是遲了。” 毛6*6*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鬥争》三:“一有問題就去解決。切記不要使問題成了堆,才來一個總結,放馬後炮。”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放馬後礮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放馬後礮”(也寫作“放馬後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事後才采取行動或發表意見,通常帶有“為時已晚”或“無實際作用”的批評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在事情已經發生或結束後才提出建議、追究責任,或采取補救措施,類似于“事後諸葛亮”。


詞源與演變

  1. 軍事戰術起源
    最早源于古代戰争策略:“放馬”指騎兵沖鋒,“礮”指投石機或火炮。戰術上指先讓騎兵沖散敵陣,再發射火炮擴大戰果。後引申為“事後行動”。(參考:)

  2. 象棋術語演變
    另一種說法認為,“馬後礮”是象棋術語,指用“馬”和“炮”配合攻擊,但因行動滞後而失去效用。清代小說《野叟曝言》中已有用例:“人已死了,在這裡放那馬後礮,可是遲了。”()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權威性說明

權威詞典(如查字典)指出,該詞含貶義,強調“不及時的舉動”()。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誤解為中性描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或例句,可參考《野叟曝言》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馬後礮(pinyin: fàng mǎ hòu lí)這個詞是指事情已經發生後再去處理或解決。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放》的部首是「攴」,共5畫; - 《馬》的部首是「馬」,共3畫; - 《後》的部首是「彳」,共3畫; - 《礮》的部首是「石」,共5畫。 來源: 《放馬後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策略。據說,在戰争中,當敵方的騎兵沖擊到某個陣地時,如果及時放馬迎擊,會使敵軍受到重創。而如果等到敵軍撤退後再進行追擊,則有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這個詞也用來比喻事情已發生後再去采取行動。 繁體寫法: 繁體字寫作「放馬後礮」。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形态的差異,現代寫法與古代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可喜的是,該詞的整體結構在古代寫法中并未發生很大變化。 例句: 1. 他們在公司遇到問題後才放馬後礮,這種無能的表現導緻了很多損失。 2. 明知道事情發生後才處理是放馬後礮,我們應該提前做好準備。 組詞: 放馬前礮、放馬後追、事後處理、事後補救等。 近義詞: 事後解決、事後應對。 反義詞: 事前解決、事先應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幫助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