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式任命前試行代理及攝守官職。《隋書·李德林傳》:“案《易》‘黃裳元吉’, 鄭玄 注雲:‘如 舜 試天子, 周公 攝政。’是以試攝不殊。”《舊唐書·沉傳師傳》:“ 建中 二年夏,敕中書、門下兩省,分置待詔官三十員,以見官前任及同正試攝九品已上,擇文學理道、韜鈐法度之深者為之。”《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三》:“如未有官,假稱試攝,亦奏狀内分明署出。”
“試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職任命前的代理或試用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指在正式任命官職前,官員需經曆一段試行代理或臨時執掌職務的階段。這一制度既包含“試用”的考察性質,也包含“攝守”(代理)的臨時性職責。
制度依據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隋書·李德林傳》,其中引用《易經》鄭玄注:“如舜試天子,周公攝政”,說明“試攝”制度與古代帝王、重臣的權位過渡相關。
唐代應用
《舊唐書·沉傳師傳》記載,唐德宗建中二年曾設待诏官,要求候選者需有“試攝九品已上”經曆,表明唐代将此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标準。
五代延續
《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三》提到官員若未正式任職,需在奏狀中注明“假稱試攝”,進一步印證該制度的規範性。
“試攝”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用于考察官員能力的過渡性任職制度,兼具試用與代理雙重性質,常見于隋唐至五代時期的文獻記載。其存在反映了古代職官選拔的嚴謹性。
試攝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試”和“攝”兩個字組成。
部首:試(言字旁)、攝(手字旁)。
筆畫:試(7畫)、攝(12畫)。
來源:試攝為一個新造詞,暫無具體來源。
繁體:試攝。
古時候漢字寫法:未見有古時使用的漢字寫法。
例句:他們前來試攝電影場景。
組詞:攝影、攝像、攝制、試圖、試驗。
近義詞:攝影、拍攝、拍照。
反義詞:播放、放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