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聲氣相通,互相感應。《舊唐書·李密傳》:“豹變鵲起,今也其時,鼉鳴鼈應,見機而作。”
“鼍鳴鼈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uó míng biē yìng,其核心含義是比喻聲氣相通、互相感應,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人之間的默契呼應關系。
基本含義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鼍(揚子鳄)鳴叫時,鼈(甲魚)會隨之回應”,引申為彼此呼應、行動一緻的情景。它既可形容自然現象中的共鳴,也可用于人際協作中的默契配合。
出處與典故
出自《舊唐書·李密傳》:“豹變鵲起,今也其時,鼉鳴鼈應,見機而作。” 此處以“鼍鳴鼈應”比喻時局變化中各方勢力迅速響應、協同行動的狀态。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5)提到該成語也可表示“聲音震耳欲聾”,但此解釋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建議優先采用“聲氣相通”的核心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延伸用法或相關典故,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鼍鳴鼈應》是指烏龜(鼈)和梭魚(鲧)在黃河洪災來臨之前,預知災情并發出警示的神奇現象。這個成語意味着老百姓能夠警惕災害的預兆,及時采取措施。
《鼍鳴鼈應》這個成語的兩個字的部首是鼠(鼍)和鳥(鳴),部首分别包含9和15個筆畫。
《鼍鳴鼈應》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山海經》中的記載。故事講述了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烏龜和梭魚發出警示來預告洪災的到來。
《鼍鳴鼈應》是《鼍鳴鼈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鼍”的寫法是“鼍”字下面是“物”,表示一種巨大的龜類動物。而“鳴”的寫法是“口”上方是“鳥”,表示聲音的出現。
他們能夠預判洪水的來臨,就像《鼍鳴鼈應》一樣。
- 鼍力:形容聲音非常大,像烏龜發出的聲音。
- 鳴鳧:形容聲音宏亮。
《魚瞻盤石》、《兔起鹘落》。
沒有固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