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襪線 ”。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 韓昭 、仕 王氏 ,至禮部尚書、文思殿大學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書算射法,悉皆涉獵。以此承恩於 後主 。時有朝士 李台嘏 曰:‘ 韓八座 事藝,如拆襪綫,無一條長。’”後因謂藝多而無一精者。亦比喻才學短淺。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诏封》:“襪線之才,勉奉王命,深媿無功。”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伏念臣鉛刀微器,襪線短才,謬承韋弁之司,忝屬金戈之役。”
“襪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延伸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言辭短小但意義深遠
該成語由“襪子”和“線”組合而成,比喻像襪子上的線一樣細小卻關鍵,強調語言簡潔卻能傳達深刻道理。例如:“他的發言如襪綫,寥寥數語卻發人深省。”
比喻才學或技藝廣而不精
此義項源自宋代《北夢瑣言》的典故:五代時期蜀國官員韓昭擅長多種技藝(琴棋書畫等),但無一精通,被譏諷為“拆襪線,無一條長”。後引申為批評涉獵廣泛卻缺乏專精的現象。
例如:“研究需專注,若如襪綫般淺嘗辄止,難成大家。”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典用例,可參考《北夢瑣言》《玉玦記》等文獻原文。
襪綫(wà xiàn)這個詞是漢語中的一個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其中,“襪”指的是一種用來包住腳部的衣物,一般由布料制成,穿在腳上可以起到保護和保暖的作用;而“綫”則是指線條、繩索的意思。
襪綫的第一個字“襪”的拆分部首是“衤”,它由9畫組成;第二個字“綫”的拆分部首是“糸”,它由14畫組成。
襪綫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由民間流傳下來的一個詞組。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襪子作為一種基本的腳部保暖用品,而線作為用來縫制衣物的材料,将兩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襪綫”這個詞。
在繁體中,襪綫的寫法分别是“襪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研究,襪綫的古代寫法是“襪線”,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字形略有變化。
1. 我的襪綫斷了,請幫我縫一下。
2. 這雙襪子的綫有點松了,需要重新縫合。
1. 針襪綫2. 縫線襪3. 強力綫4. 面料綫5. 毛線襪
襪線的近義詞包括:線、縫線、線繩等。
襪線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襪線或者沒有線繩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