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皇遽的意思、皇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皇遽的解釋

驚恐。皇,通“ 惶 ”。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二:“ 神宗皇帝 喜談經術,臣下進見,或有承聖問者,多皇遽失對。”《明史·列女傳二·方孝女》:“渡 揚子江 ,中流舟覆,櫬浮,女時居别舟,皇遽呼救。”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夜中,有人推門入, 虎子 皇遽無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武漢戰記》:“革黨之在京者,皆皇遽喪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皇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皇遽”讀作huáng jù,表示驚恐、慌張的狀态。其中“皇”為通假字,通“惶”(驚慌),“遽”則指急促、慌亂,二者組合強調因突發情況而産生的緊張情緒。

二、詳細解析

  1. 詞義溯源

    •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曲洧舊聞》記載臣子面對皇帝提問時“皇遽失對”,形容因緊張而無法應答。
    • 清代《閱微草堂筆記》中“虎子皇遽無計”進一步印證了詞義,描述人在危急時的慌亂反應。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因突發事件(如危險、壓力等)産生的驚慌失措狀态,例如《明史》中“皇遽呼救”的記載。

三、補充說明

參考來源:漢典、查字典、古籍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皇遽

皇遽(huáng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皇”和“遽”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皇”字的部首為“白”,總共有9個筆畫;“遽”字的部首為“辵”,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皇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東觀漢簡·卷三十一》中,有記載“皇遽”用作形容詞,表示急忙、匆忙。

繁體

“皇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皇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差别。根據古籍《說文解字》記載,“皇”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黃”,表示尊貴、帝王;“遽”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豦”,表示匆忙、急迫。

例句

他聽到有人摔倒的聲音,皇遽地跑了過去。

組詞

組詞可以有:皇遽急、急遽皇、遽然不同。

近義詞

近義詞有:匆忙、倉促、急切。

反義詞

反義詞有:從容、悠閑、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