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皇遽的意思、皇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皇遽的解釋

驚恐。皇,通“ 惶 ”。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二:“ 神宗皇帝 喜談經術,臣下進見,或有承聖問者,多皇遽失對。”《明史·列女傳二·方孝女》:“渡 揚子江 ,中流舟覆,櫬浮,女時居别舟,皇遽呼救。”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夜中,有人推門入, 虎子 皇遽無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武漢戰記》:“革黨之在京者,皆皇遽喪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皇遽”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皇”通“惶”,表驚慌之義,《廣雅·釋訓》釋“惶惶,劇也”;“遽”指急速、倉促,《說文解字》注“遽,傳也,一曰窘迫”。二字連用構成并列式複合詞,特指人在緊急情況下表現出的驚慌失措狀态。

二、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籍:

  1. 《後漢書·王允傳》載“帝聞震怖,皇遽奔北宮”,描述漢獻帝遭遇兵變時的慌亂情狀。
  2. 《晉書·宣帝紀》用“皇遽引兵夜遁”記載司馬懿遭遇突襲後的倉皇撤退。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作“惶遽”,見于曆史類文本或文學創作,用以增強場景的緊張感。其近義詞包括“惶恐”“驚惶”等,但語義側重突發性危機引發的瞬間失态。

網絡擴展解釋

“皇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皇遽”讀作huáng jù,表示驚恐、慌張的狀态。其中“皇”為通假字,通“惶”(驚慌),“遽”則指急促、慌亂,二者組合強調因突發情況而産生的緊張情緒。

二、詳細解析

  1. 詞義溯源

    •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曲洧舊聞》記載臣子面對皇帝提問時“皇遽失對”,形容因緊張而無法應答。
    • 清代《閱微草堂筆記》中“虎子皇遽無計”進一步印證了詞義,描述人在危急時的慌亂反應。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人物因突發事件(如危險、壓力等)産生的驚慌失措狀态,例如《明史》中“皇遽呼救”的記載。

三、補充說明

參考來源:漢典、查字典、古籍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産房昌翔宸襟陳政聰明才智惡兆幡竿泛流風彩風品幹正革造規過海碗鶴邑烘幹懷化華人回放活酒家庭出身解官敬候九經百家積刑沮顔舉隅開悟狂伧牢護礧磈兩性流官狸物梨元沒采密贍奈何木錢貫棋炒旗杆奇劍七老會奇童忍忍如花似朵沙壺沙漠化十二度使君灘壽比南山私土肆言詈辱思議司職吏田方贈違失文人化潇散新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