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地神之處。在都城北郊。《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鄭玄 注:“壇、折,封土為祭處也。” 孔穎達 疏:“‘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者,謂瘞繒埋牲,祭神州地祇於北郊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祭神州樂章》:“泰折嚴享,陰郊展敬。” 明 張煌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圜邱之祀告以譴,泰折之享降以諐。”
“泰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泰折”主要指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場所,位于都城北郊。這一解釋源自《禮記·祭法》的記載: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瘗埋於泰折,祭地也。”
其中: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泰折”解釋為“盛極而衰”的成語,認為“泰”指興盛,“折”指衰敗。但需注意:
泰折(tài zhé)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許多物事或情況突然變化、破裂、分離或消失的意思。
泰折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筆畫數為8。
泰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蔔辭、史籍和文獻。在《左傳·莊公十一年》中,泰折被用來形容戰争中敵人士氣的崩潰和瓦解。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也被廣泛應用在各種場合。
泰折的繁體字為「泰摺」。
在古代,泰折的寫法稍有不同。泰折的字形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分是「止」,下部分為「白」,組合在一起表示泰折的含義。
1. 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泰折,導緻了政治動蕩。
2. 他的所作所為令人震驚,這對他的名聲造成了泰折。
3. 經曆了一場戰争,這個城市面貌發生了泰折,幾乎所有建築都被摧毀。
泰然、泰然自若、潇灑自如、陶醉、陶醉其中、神遊、心曠神怡。
破碎、解體、潰散、瓦解、分裂。
完整、統一、團結、完整無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