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班敍的意思、班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班敍的解釋

亦作“班叙”。1.猶頒布,施行。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重之以明德,班敍海内,宣美風俗。”《晉書·皇甫谧傳》:“且吾聞招搖昏迴則天位正,五教班敍則人理定。”

2.班位的次第。 唐 馬總 《乞朝觐表》:“臣獲蹈舞班叙,親承德音,卻歸方隅,生死榮幸。”《宋史·輿服志四》:“已上品位職事,據令文,但言四品、五品,亦不分班敍上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班敍(bān xù)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寫作“班序”,指按照等級、次第進行排列或叙用的制度。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舜典》“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的記載,其中“五服三就”即隱含着班序制度的雛形。

從構詞法分析,“班”本義為分玉,引申為等級區分;“敍”通“叙”,指次序、排列。二者組合後,特指古代官僚體系或禮儀活動中按官階、品級制定的序列規則。如唐代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注疏:“五服之差,同就三處,各以輕重為三等,此謂罪之班序也。”

現代權威詞典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按官職或等級排列的次序”,引證宋代歐陽修《南省試進士策問》:“考其班序之次,察其才能之實。”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制、禮制體系,如《周禮》記載的“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邦國之禮”即屬班序制度的典型應用。

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古籍研究或典章制度分析中。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官制講座》。

網絡擴展解釋

“班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核心含義

3.詞源與結構

4.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查閱《晉書》《宋史》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班叙杯水候陂塘柳閉戶殘菊餐啄草垛唱反調饞魂巉絶唇腐齒落道源凍黎東西南北覆映工竣馘截國難當頭海汐寒蕊黑下後賢弧光燈濩略槲栎夾馬營剪發被褐江左頰食雞冠靜攝金蜼彜聯踡迷性莫大難更仆數搒掠碰命平決皮去毛安附蒲草牽滞起肩青編勤實屈陷善為我辭雙邊貿易搜腸潤吻夙夜在公太子踏雪聽不清通訊網投環诿口違時蝸跧五講四美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