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騷激的意思、騷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騷激的解釋

(1).牢騷憤激。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善詩歌、樂府、填詞,所為大率託之美人香草,以寫其騷激之意。” 徐嘉 《論詩絕句》之七:“吏部園林倚醉歌,幽憂騷激託明河。”

(2).擾動激蕩。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詩話》:“傾邪之人,欲有所取於世,則先以标榜聲氣,騷激人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騷激”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騷激”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文言色彩較濃的形容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内心充滿牢騷、憤懑不平,情緒激動而外顯。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分解與合成:

    • 騷 (sāo): 本義為擾、動亂,引申指憂愁、牢騷、煩擾不安。《說文解字》釋“騷”為“擾也”。在“騷激”一詞中,“騷”取其憂愁煩擾、内心不平、發牢騷之意。
    • 激 (jī): 本義為水勢受阻而騰湧飛濺,引申指感情沖動、強烈、急劇。《說文解字》釋“激”為“水礙衺疾波也”。在“騷激”一詞中,“激”取其情緒激動、激烈、憤激之意。
    • 合成義: “騷”與“激”組合,形容因内心郁積的牢騷、不平、憤懑而導緻的情緒激動、言行激烈的狀态。強調的是一種由内在不滿驅動、表現于外的強烈情緒反應。
  2. 整體釋義: 綜合字義,“騷激”意指:

    心中充滿牢騷和憤懑,情緒激動難平,常表現為言辭激烈或行為沖動的狀态。

  3. 文學應用與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代或近現代文言色彩較濃的文本中,常用來描述文人志士或懷才不遇者對現實不滿、内心激憤的狀态。例如,唐代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寫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雖未直接用“騷激”一詞,但描述的正是這種因不平而鳴(可理解為包含“騷激”情緒)的現象。後世評論文人作品或性格時,常用“騷激”形容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憤世嫉俗、慷慨激昂的情感色彩。

  4. 現代使用提示: 在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騷激”一詞已非常罕見,多被“憤激”、“激憤”、“憤懑不平”、“牢騷滿腹”等更常用的詞語替代。但在研究古典文學、曆史人物或特定文體(如某些評論文章)時,仍可能遇到此詞。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騷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牢騷憤激
    指因不滿或壓抑而産生的憤懑情緒,常通過言辭或行為表達。例如清代王晫《今世說·德行》中提到“託之美人香草,以寫其騷激之意”,即借物抒懷,表達内心的不平。

  2. 擾動激蕩
    描述事物或環境的動蕩狀态,如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中“标榜聲氣,騷激人心”,指通過激烈言辭引發群體情緒波動。


二、使用場景


三、字義分解


四、相關延伸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分析古典文學或特定語境下的情緒描寫。需注意與成語“騷人墨客”等區分,後者側重文人才情,而非情緒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今世說·德行》《文史通義》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卬卬辨雪不落道怅惋城防愁悰酬敵觸礁刍言慈眼粗話麤錦斷窗笃密封殖氛霓負讬甘石給傳狗碰鬼界海軍衙門寒城寒歌何止鶴跱滉瀁講情積木糠粃諒闇裡闬陵憤艛艓馬戶慢騰騰沒鏊頭沒頭官司木劍憑賴辟支果婆陁敲喪鐘屈節辱命曲士日側柔濡若酒乳妪譏灑除山寇神輿雙掩熟草素志态度退棄穩順顯目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