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師儒的意思、師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師儒的解釋

(1).古代指教官或學官。《周禮·地官·大司徒》:“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 鄭玄 注:“師儒,鄉裡教以道藝者。” 宋 葉適 《送陳彥群》詩:“大郡得師儒,高文興孝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鄖變》:“自為疏逼 李 上之朝,委罪文吏及師儒,曲為諸弁卒解釋。”

(2).指儒者、經師。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辯史》:“殊不知國子太學博士、正録、武學博士、教諭,皆師儒之清選也。”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三代相屬,師儒講授,用能出言成章,苟非專門,謂為鄙野,而後文章之道,褒然學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師儒"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1. 指掌管教化的官員或學官

    此義項源于古代職官制度。"師儒"最早見于《周禮·地官》,指鄉裡負責教化百姓、推行禮樂的官吏。鄭玄注解說:“師儒,鄉裡教以道藝者。” 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道德禮法的踐行者和推廣者,職責在于化民成俗。來源《漢語大詞典》。

  2. 泛指老師、學者或有德行的儒者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師儒”指從事教育、傳授儒家經典和道德的教師或學問淵博的儒士。他們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是知識和文化傳承的核心力量。例如《禮記·儒行》中體現的儒者風範,即可視為“師儒”精神的體現。來源《辭海》。

詞義辨析與延伸:

“師儒”主要指古代負責教化的學官,後泛指傳授儒家學說、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和有德行的學者。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教育者兼具“經師”(傳授經典)與“人師”(培育德行)角色的雙重期待。來源《漢語大詞典》、《辭海》。

網絡擴展解釋

“師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1. 古代教官或學官
    指周代以來負責地方教育、傳授道藝的官員。如《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聯師儒”,鄭玄注“鄉裡教以道藝者”,即通過鄉學(庠、序)教化民衆,體現官師合一的傳統。

  2. 儒者或經師
    泛指儒家學者或精通經學之人。元代黃溍提到“國子太學博士”等職位屬于“師儒之清選”,強調其學術地位。

二、曆史背景與社會功能

三、文獻例證

四、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近義詞包括“經師”“教官”,反義詞暫無明确記載。相關概念如“庠序”(古代學校)、“道藝”(儒家學問與技能)可輔助理解。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周禮》原文及鄭玄注疏(見),或查閱元代黃溍《日損齋筆記》。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各綽哀楚半身像禀請蔽占不辨真僞不守恒插條趁搭爨人存貨挫頓丹聰督捕防賊高架路歌響狗兒官市桧楫含量候簿脊心骨開裆褲開頤可見空精狂且林幽留音機癧瘍風倫鑒淪澌年少無知佩羹平決強死賴活陗核慶牍秋鲊麴豉染青傷違升列失權石師私邸聳身松蕈孫郵泰山不讓土壤汰淅頭上脫賺委碎五會五髒縣亭小熟翕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