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動輕狂的人。《詩·鄭風·山有扶蘇》:“不見 子都 ,乃見狂且。” 毛 傳:“狂,狂人也。且,辭也。” 鄭玄 箋:“人之好美色,不往覩 子都 ,乃反往覩狂丑之人。” 明 屠隆 《昙花記·真君驅邪》:“禪心浄持,明月瑣窗知,何事遇狂且?” 清 馮桂芬 《挽徐烈婦》詩:“咄咄彼狂且,逼處肆橫逆,一彈《陌上桑》,凜然大義決。”
(2).為女子對情郎或丈夫的昵稱。 明 孫仁孺 《東郭記·将有遠行》:“儘妝奩盡交 子都 ,儘肝腸都送狂且。俺姐妹相妨難盡抒,怎了得芳心縷縷!”
“狂且”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屬于較為冷僻的文言詞。其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和字義演變來理解:
輕狂之人;行為輕佻者
本義指舉止輕浮、放蕩不羁之人。語出《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毛傳注:“狂,狂人也。且,辭也。”此處“狂且”指代狂徒,含貶義。後引申為對輕薄之徒的蔑稱。
“且”為語助或代詞
部分學者認為“且”(jū)作代詞,相當于“此”或“彼”,與“狂”組合成名詞性結構,意為“那個狂妄的人”。清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考訂:“且”當為“伹”的假借,即拙鈍之人,與“狂”并列指粗鄙之輩。
《詩經》原典應用
《山有扶蘇》以“狂且”對比美男子“子都”,表達對遇人不淑的失望。朱熹《詩集傳》釋為:“狂,狂人也;且,語助辭。”印證其貶義色彩。
後世文學化用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八出:“愁煞咱,好個狂且!”此處延續古義,指責對方行為輕佻失禮。
《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5卷)
收詞“狂且”,釋為:“行動輕狂的人。‘且’為語助詞。”并引《詩經》為書證。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釋義:“狂,狂妄;且,助詞。指狂人。”強調其構詞法與古義源流。
需區别于近義詞“狂徒”:“狂且”特具先秦語言特征,多用于詩文典故;“狂徒”則泛稱狂妄之人,適用範圍更廣,且不含“且”字的語助功能。
古籍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毛詩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文獻,未引用網絡資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狂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指行動輕狂或性格狂妄的人
出自《詩經·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這裡的“狂且”原指輕狂、不莊重之人,常帶有貶義。例如唐代杜牧詩句“酌此一杯酒,與君狂且歌”中,則引申為放蕩不羁的性情。
作為女子對情郎或丈夫的昵稱
明代孫仁孺在《東郭記》中寫道:“儘肝腸都送狂且”,此處“狂且”帶有親昵調侃的意味,類似“冤家”。
建議參考《詩經》原文及《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以全面理解該詞的雙重含義。
愛鶴失衆柏槚癟扭閉戶鼻淵不栖朝觐超級市場承安陳請貙貍從甥村措大電矚跌頓二牲返迹返來複去繁說風塵之驚風清月白富态蠱災寒苦轟天烈地洪庥混交林健夫剪剪建文較捷祭丁激溜靜俗窟窖浪蕩乾坤聯姻名簿女身旁禍骈贅箝擊情計窮閻日落西山輮轹鋭頂如指諸掌紹繼十三調聳立碎瓊撻辱通俗文學托理味如雞肋韋莊窩憋顯嚴痟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