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翕斂的意思、翕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翕斂的解釋

收斂;收縮。《易·繫辭上》“夫坤,其靜也翕” 晉 韓康伯 注:“翕,斂也。止則翕斂其氣。” 孔穎達 疏:“此經明坤之德也。坤是陰柔,閉藏翕斂,故其靜也翕。” 清 譚嗣同 《仁學》一:“赤道以旋速而隆起,即南北極之所翕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翕斂(xī liǎ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翕”與“斂”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為收斂、閉合、收縮,常用于描述物體、氣息或行為的聚攏狀态。以下從語義、用法及典籍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翕(xī)

    《說文解字》釋為“起也”,本義指鳥類收攏翅膀的動作,引申為閉合、聚合㊟。如《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此處“翕”表和睦聚合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卷四上。

  2. 斂(liǎn)

    本義為收束、聚集,如《禮記·月令》中“(孟秋之月)命百官始收斂”,指秋收貯藏谷物㊟。後擴展至行為層面的克制(如“斂容”)或自然現象的收縮(如“斂息”)。

    來源:《康熙字典》卯集下“攴部”。


二、複合詞“翕斂”的釋義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123頁):

    “翕斂:收斂;閉合。如‘氣息翕斂’。”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版。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翕斂:動詞,收攏;閉合(多用于書面語)。”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古代文獻佐證:

    • 《淮南子·天文訓》:“陽燧見日則燃為火,方諸見月則津為水,皆陰陽相翕斂也。” ㊟

      來源:中華書局《淮南子集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翕斂”作為書面性較強的詞彙,兼具描述物理收縮(如呼吸、光影)與抽象行為克制(如情緒、言語)的雙重功能,其釋義根植于古代典籍并延續于現代漢語權威辭書,體現了漢語語素合成的邏輯性與表意精确性。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為準;現代辭書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線上平台(www.cp.com.cn)或《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翕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收斂、收縮,常用于描述事物聚攏或内收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翕”(意為閉合、聚合)和“斂”(意為收束、聚集)組成,強調通過收縮達到集中的效果。例如《易·繫辭上》中提到“坤”的靜态特性時,用“翕”形容其閉藏收斂的性質。

  2. 詞源與文獻用例

    • 晉代韓康伯注《易經》時指出:“翕,斂也。止則翕斂其氣”,說明靜止狀态下氣息的收斂。
    • 清代譚嗣同在《仁學》中以地理現象作比:“赤道以旋速而隆起,即南北極之所翕斂也”,描述地球自轉導緻兩極收縮的現象。
  3. 近義詞擴展
    類似詞彙包括“收斂”“收縮”“聚攏”等,均指向從分散到集中的動态過程。

總結來看,“翕斂”多用于哲學、自然現象或抽象概念的描述,體現事物内聚或能量收束的狀态。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鞍馬勞倦不大對頭侪侶超然不群谶符楮幅地膏敵國通舟頂櫃短暫獨繭獨腳虎铎鞘方部放馬後炮鳳吹浮家泛宅符帖歌抃梗奪更深夜靜工細鼓曲好吹牛河清海竭黃祇絶交絕情舉音課額肋肢鍊達兩好合一好離鳥鑪子門司偭規彌日累夜鵬海強蠻潛潰清襟輕明髯參軟攤少雛聖斷市倡詩鈔世法授政碩學通儒屬統速決戰孫少奶奶聽訟拖鈎托拉斯吐珠于澤,誰能不含銷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