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滅亡。《墨子·所染》:“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絶無後類。”《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國必殘亡,羣孽大至,身必死殃。” 漢 賈誼 《新書·藩強》:“曩令 樊 、 酈 、 絳 、 灌 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2).謂散佚不全。《隋書·宇文恺傳》:“訪通議於殘亡,購《冬官》於散逸。”
殘亡(cán w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複合詞,由“殘”與“亡”兩個語素構成,主要表示殘缺、消亡或衰敗滅亡的狀态。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殘缺與消亡
“殘”指不完整、破損,“亡”指失去、滅亡。二字組合強調事物因破損、消耗而逐漸消失或徹底毀滅的狀态。例如描述文物因年代久遠而殘缺不全,或文明因戰亂走向衰亡。
傷亡與損毀
在古代文獻中,“殘亡”常指戰争、災害中的人員傷亡與財産損毀。如《後漢書》載“兵革并起,民多殘亡”,凸顯戰亂導緻的民生凋敝。
古漢語用例
先秦至漢代典籍多用于形容國家、人口的衰敗,如《管子·輕重甲》中“戰必覆人之軍,攻必淩人之城,盡城而有之,盡衆而使之,雖無立功而士已殘亡矣”。
現代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殘亡”的使用頻率降低,但仍在文史領域保留,側重描述文化遺産、自然物種等因時間或人為因素瀕臨消失的狀态(如“古籍殘亡殆盡”)。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殘亡”詞條,釋義為:“殘傷死亡;毀滅消亡。”并引用《史記·項羽本紀》相關用例佐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強調其雙音節結構,注解為“殘破滅亡”,例證取自《戰國策·齊策》:“國日以危,宗廟殘亡。”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辭源》(第三版)
從語源學角度分析,指出“殘”含“害”“毀”義,“亡”表“逃匿”“失去”,複合後強化消亡含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使用提示: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文化或哲學論述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不可逆的衰滅”内涵。
“殘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án wá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核心解釋
指國家、民族或個人因戰争、災難等遭受嚴重損失,最終導緻滅亡或喪失原有地位、力量。
擴展含義
後引申為泛指人類或事物的徹底毀滅、消亡,也可指文獻、典籍的散佚不全。
《墨子·所染》
“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絶無後類。”
強調君主決策失誤導緻國家覆滅、家族斷絕。
《呂氏春秋·遇合》
“三者弗能,國必殘亡。”
指出治國若缺乏志向、功績等核心要素,必然走向衰亡。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具體語境分析,可參考《墨子》《呂氏春秋》等文獻原文,或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查詢。
别場花不辨真僞常備岔曲成開皆大吉,閉破莫商量赪素尺題刺心刀背擣毀盜鑄嫡長繼承窦窌乏力芳風格蘭轟磕懷霜穢貉火旂見財盡心空明愧讓累胝略約亂源路鼗綠女紅男芒芒苦海門彩命履明喻南中膿包行偏駕平字貧匮歉意淺酌清議秋霁遒偉燒煿使鬼錢詩節識時務酸悭素指阘非苕遞渟潦通幰投藉韋弁武牢香菰相門戶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