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香菰的意思、香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香菰的解釋

茭白。秋結實,曰菰米,又稱雕胡米。 宋 陸遊 《幽居書事》詩:“鮮鯽每從溪女買,香菰時就釣船炊。” 明 高啟 《莼菜》詩:“憶共香菰薦, 吳 江暮艇中。” 清 納蘭性德 《摸魚兒·午日雨眺》詞:“愁難譜,隻綵線香菰,脈脈成千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香菰是漢語中對禾本科水生植物茭白的古稱,學名為Zizania latifolia,其名稱由“香”與“菰”二字複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菰”本指生于淺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基部因真菌寄生膨大形成可食用的肉質嫩莖,即茭白。而“香”則描述其烹煮後散發的清香氣味。

從植物學特征分析,香菰的莖稈高約1-2米,葉片呈披針形,秋季抽穗開花。其特殊之處在于與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形成共生關系,真菌刺激莖部膨大形成潔白脆嫩的食用部分。這一特性在《中國植物志》中被明确記載,并強調其為東亞特有水生蔬菜。

古代文獻中,香菰早有食用記錄。《齊民要術》稱其為“菰菜”,詳述其栽培方法;《本草綱目》則歸入“水菜部”,記載其“利五髒,通腸胃”的食療價值。現代營養學研究證實,其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族及鉀元素,印證了古籍記載的保健功能。

在飲食文化層面,香菰既是江南“水八仙”之一,又與莼菜、鲈魚共稱“江南三大名鮮”。其名稱演變反映了語言發展的地域特性,江浙方言區至今仍保留“香菰”稱謂,而北方多稱茭白,這種差異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有系統收錄。

網絡擴展解釋

“香菰”是漢語中對植物“菰”的特定部分的稱呼,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釋

  1. 基本定義
    “香菰”指菰(學名:Zizania caduciflora)的嫩莖,即俗稱的茭白。這種植物屬于禾本科,生長于淺水中,其莖部因寄生菌作用膨大形成可食用的筍狀結構。

  2. 其他關聯産物
    菰的果實稱為菰米(又名雕胡米),在古代曾是重要糧食,如唐代詩人李白曾以“跪進雕胡飯”表達珍視。


二、植物特征與用途


三、文學與曆史記載

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常提及香菰,例如:


四、現代使用注意

需注意方言或古文中“菰”可能代指菌類,但在現代規範漢語中:

若有進一步辨析需求,可參考植物學文獻或權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嬌金屋班璘奔巴惝恍迷離城觀大麗花淡漠燈飾店鋪頂少東岱東巡封纏風馬牛不相及鳳翥鵬翔風字硯覆巢毀卵歌吟海碗話口袋子建安骨薦居堅貞不渝驕獰郊儀桀雄決芸椐椐彊彊隽脆暌暌勞徕绺子邏絡門勢漠視霓裳羽衣曲糯粟椪柑前晩佥允七橫八豎勍敵绮态蠕蜚三謡升缺申曲世仇時來運來彈冠相慶讨彩套裙特技讬公行私網絡經濟忘漂麥委棄遐方絕壤獻納函險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