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穢貉的意思、穢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穢貉的解釋

古時東夷國名。《管子·小匡》:“北至 孤竹 、 山戎 、 穢貉 、 拘秦夏 。”《史記·匈奴列傳》:“ 漢 使 楊信 於 匈奴 。是時 漢 東拔 穢貉 、 朝鮮 以為郡,而西置 酒泉郡 以鬲絶 胡 與 羌 通之路。” 張守節 正義:“即 玄菟 、 樂浪 二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穢貉”(或作“穢貊”)是古代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地區兩個族群的統稱,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族群統稱

穢貉是“穢人”與“貊人”(貉人)的合稱,屬于東北亞古代民族:

  1. 地理分布:主要活躍于中國東北(今遼甯、吉林一帶)及朝鮮半島北部,最早見于商周時期文獻,如《史記》記載燕國“東绾穢貉、朝鮮之利”。
  2. 文化特征:
    • 經濟以農耕和漁獵為主,西周時期已種植黍類作物;
    • 社會組織處于原始社會晚期,戰國時期逐漸形成定居聚落;
    • 後期融入夫餘、高句麗等政權,成為其民族構成的重要部分。

二、語義辨析

需注意兩個易混淆的用法:

  1. 曆史誤讀:漢代文獻中“穢貉”可能被泛化為對東北異族的統稱,但據現代研究,穢族與貊族實為不同部族,貊族分布更廣,從山東半島至東北均有蹤迹。
  2. 現代訛用:極少數非權威資料(如)将“穢貉”解釋為“品行不端之人”,但這一用法缺乏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古詞義的曲解或混淆。

三、相關争議

部分網絡内容将“穢貉”與道德批判挂鈎,但根據權威曆史研究(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料),該詞始終為民族學概念,與道德評價無關。建議在學術讨論中優先參考《史記》《山海經》等原始文獻及專業考古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穢貉的意思

穢貉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不道德、卑劣、肮髒的人或行為,并且有一定欺騙性質的。通常用來形容行為不端的人,含有貶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穢貉由3個部首組成:禾、豸、犭。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

穢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穢意指污穢、不潔,貉指貉子,是一種類似狸貓的動物。由于貉在古代被認為是貪婪、狡詐、狡猾的動物,因此将二者組合在一起,形容行為不端的人。

繁體

穢貉的繁體字為穢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穢的古代寫法為穢,貉的古代寫法為貆。

例句

1. 他的行為不僅卑劣,而且又有欺騙性質,真是個徹頭徹尾的穢貉。

2. 這個人表面上看似正直,實際上卻暗地裡做了許多穢貉之事。

組詞

穢罪、穢行、亵渎、肮髒、污穢等。

近義詞

卑鄙、惡劣、惡心、卑賤、下流。

反義詞

正直、高尚、清白、潔淨、純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