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項王的意思、項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項王的解釋

指 項籍 。 秦 末 下相 人,字 羽 。從叔父 梁 在 吳中 起事, 梁 敗死, 籍 領其軍。 秦 亡,自立為 西楚霸王 ,繼與 劉邦 争天下。後 漢王 用 張良 、 陳平 計,圍 籍 于 垓下 ,至 烏江 自刎。見《史記·項羽本紀》。 唐 李白 《拟恨賦》:“若乃 項王 虎鬭,白日争輝。拔山力盡,蓋世心違。” 元 貢師泰 《彭城懷古》詩:“ 項王 帳底猶 虞 舞, 漢祖 軍中盡 楚 聲。”常用以借指失敗的英雄。 清 吳偉業 《戲題仕女圖·虞兮》詩:“博得美人心肯死, 項王 此處是英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項王"是漢語中對西楚霸王項羽的專稱,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該詞由"項"(指項羽的姓氏)與"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組合而成,特指秦漢之際這位傳奇軍事領袖。以下從詞典學角度進行解析:

一、本義解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236頁明确标注:"項王"專指項羽,是秦漢之際諸侯王稱謂的固定搭配。該詞項在構詞法上屬于"姓氏+爵位"的複合稱謂模式,與"秦王""漢王"等構成同類詞群。

二、曆史淵源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自此"項王"成為其正式稱謂。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特别注釋:秦漢之際"王"的稱謂需經諸侯推舉或軍事征服獲得,項羽通過巨鹿之戰确立稱王資格。

三、文化語義延伸 《中國成語大辭典》收錄的"項莊舞劍""四面楚歌"等成語,均以"項王"相關典故為載體,衍生出"暗藏殺機""孤立無援"等現代語義。其中"霸王别姬"典故在《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中被列為悲劇美學的典型範式。

四、詞典釋義系統 《辭海》(第七版)曆史分冊将"項王"詞條歸入曆史人物類,标注三項核心語義:①秦漢之際西楚政權建立者;②以勇武著稱的軍事統帥形象;③楚漢相争中悲劇英雄的文化符號。

五、引用實例考證 《漢書·陳勝項籍傳》延續《史記》用法,出現"項王怒,烹說者"等典型用例。唐代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詩句,宋代李清照《夏日絕句》"不肯過江東"等文學創作,均強化了"項王"作為文化符號的傳播廣度。

網絡擴展解釋

“項王”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人物和成語引申義來理解:

  1. 曆史人物本義
    指秦末起義領袖項羽(名籍,字羽),楚國名将項燕之後,以勇猛著稱。他在巨鹿之戰大破秦軍主力,自封為“西楚霸王”,但最終敗于劉邦,自刎烏江。其事迹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詳細記載,如“力能扛鼎”“破釜沉舟”等典故均與他相關。

  2. 成語引申義
    因項羽性格剛愎自用、輕視對手,後世以“項王”比喻自視過高、目中無人之人,含貶義。例如描述某人驕傲自滿時,可用“如項王般剛愎”來暗諷其結局可能失敗。

  3. 文化評價
    曆史學者李晚芳評價“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突顯其個人武力的卓絕。但司馬遷也通過《史記》揭示其缺乏政治遠見、不善用人才的緻命弱點,成為敗亡關鍵。

别人正在浏覽...

安厝阿呀兵船弊事撥車搏拊逋貸刍糧楚鉗賜赉翠節佃富農彫敝定桃督辦耳鼠二學匪妓鋼鏰根心官山海國豔痕痕昏昏噩噩賈貸笳笛江沙餞筵減員課講寬大為懷款懷勞民莨綢立幅立業安邦淪殄旅墳孟子幕府内列捧杯皮黃清操泣詩球蛋白拳拳在念桡辭熱恩肉圃訴列歎惋天理昭然提留屋幕五色相宣汙上五相小己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