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取法于物象;描摹物象。《左傳·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 杜預 注:“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荀況 學宗,而象物名賦,文質相稱,固巨儒之情也。” 唐 韓愈 《謝自然詩》:“餘聞古 夏後 ,象物知神姦。”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之五:“今夫文章者……有象物之體,有抒情之體。”
(2).指畫有各類不同物象的旗幟。《左傳·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 杜預 注:“物,猶類也。” 孔穎達 疏:“類,謂旌旗畫物類也。百官尊卑不同,所建各有其物,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動。”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國容眡令而動,軍政象物而具。”
(3).指麟、鳳、龜、龍四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變而緻象物及天神。” 鄭玄 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謂四靈者。天地之神,四靈之知,非德至和則不至。《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南朝 宋 顔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謂道輔仁,司化莫晣;象物方臻,眡祲告沴。”
“象物”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語境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通過觀察自然或社會中的具體物象,進行藝術或文化創作。例如《左傳·宣公三年》記載夏禹“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即在鼎上刻畫各類物象,幫助百姓辨識善惡神奸。這一用法也見于文學理論,如劉勰《文心雕龍》提到荀況“象物名賦”,即通過描摹物象創作賦體。相關成語“鑄鼎象物”即源于此典故。
古代旗幟上繪制特定物象以區分官職或軍事等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百官象物而動”,杜預注解釋為“旌旗畫物類”,即官員根據旗幟上的圖案行動。南朝顔延之的詩序中也有“軍政象物而具”的描述,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含義。
《周禮·春官》提到“象物”為四靈(麟、鳳、龜、龍),象征天地祥瑞。鄭玄注解稱其為“有象在天”的神靈,需德行至和方能顯現。這一用法多見于禮制文獻,如《禮運》明确将四靈定義為祥瑞象征。
例句補充: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詞典的定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周禮》等原始文獻或權威注解。
《象物》是一個常用詞彙,指代事物的形象、外貌或樣子。
詞語《象物》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豕”和“物”,其中“豕”聲旁,表示與豬有關的事物。而“物”是一個意符兼聲旁,表示事物的意思。
根據部首以及筆畫的計算,《象物》一共有9畫。
詞語《象物》源自古代漢語,是由“象”和“物”兩個常用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象”和“物”分别寫作「像」和「物」。
在古時候,漢字《象物》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分别為「象」和「物」,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 她的外表穿搭總是非常有品位,時尚雜志上的模特就是她的《象物》。
2. 這個展覽會上展示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每一件都是真正的《象物》。
組詞:相似、像模像樣、物象、象山。 近義詞:事物、物體、實物。 反義詞:虛幻、虛構、非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