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獻的意思、文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獻的解釋

[document;literature] 有曆史意義或研究價值的書籍

詳細解釋

(1).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和多聞熟悉掌故的人。《論語·八佾》:“ 夏 禮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禮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 宋 陸遊 《謝徐君厚汪叔潛攜酒見訪》詩:“衣冠方南奔,文獻往往在。”

(2).專指有曆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 元 楊維桢 《送僧歸日本》詩:“我欲東夷訪文獻,歸來中土校全經。”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九:“餘邑先輩,文獻無徵,每以為恨,故于羣書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輒掌録之。” 魯迅 《書信集·緻曹白》:“不過這原是一點文獻,并非入門書。”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這些研究員的堅持,數學研究所繼續訂購世界各國的文獻資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獻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學術解析

一、基本釋義

“文獻”一詞由“文”與“獻”複合而成:

二、權威定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文獻指“有曆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涵蓋古籍、檔案、期刊、手稿等。

  2. 《辭海》(第七版):

    定義為“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包括文字、圖像、符號等,強調其傳遞信息的功能。

三、核心特征

  1. 知識性:承載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的認知成果(如《論語》記錄儒家思想)。
  2. 記錄性:通過文字、圖像等形式固化信息(如甲骨文、敦煌文書)。
  3. 曆史性:反映特定時代背景(如《史記》呈現漢代史學觀)。
  4. 載體多樣性:從竹簡、紙張到數字數據庫(如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庫)。

四、分類體系

  1. 按内容:
    • 一次文獻(原始著作,如《本草綱目》);
    • 二次文獻(摘要、索引,如《四庫全書總目》);
    • 三次文獻(綜述、年鑒,如《中國曆史學年鑒》)。
  2. 按載體:紙質文獻、金石文獻、數字文獻等。

五、學術價值

文獻是文明傳承的核心媒介,例如: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3. 王子舟. 《圖書館學基礎教程》.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4. 馮惠玲, 張輯哲. 《檔案學概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網絡擴展解釋

文獻是記錄和傳承人類知識的重要載體,其含義與特征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屬性

文獻指通過文字、圖像、符號、音頻、視頻等手段,記錄在物質載體上的知識集合。根據國家标準(GB/T4894-1985),其核心屬性包含:

  1. 知識性:具有曆史或研究價值的内容;
  2. 物質性:依托于實體或電子載體(如紙張、光盤、數據庫);
  3. 記錄性:通過系統化方法保存信息。

二、曆史演變

“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原指“典籍”與“賢者見聞”的結合。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明确“文為典籍,獻為賢人”,後逐漸演變為以文字記錄為主的知識載體。

三、主要類型

現代文獻形式多樣,可分為:

  1. 傳統載體:圖書、期刊、檔案、手稿;
  2. 技術型載體:縮微膠片、錄音錄像;
  3. 數字資源:電子書、數據庫、網頁信息。

四、學術價值

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基礎工具,文獻具有三重作用:

  1. 研究基石:提供曆史數據與學術參考;
  2. 情報來源:90%以上的科研信息通過文獻獲取;
  3. 文化鏡像:反映特定時期的社會認知水平。

五、發展趨勢

數字技術推動文獻形态革新,2025年全球電子文獻存儲量預計達175ZB(1ZB=10億TB),聲像類文獻年增長率超12%。這一演變既拓展了知識傳播維度,也對文獻保存技術提出新挑戰。

如需查閱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字平台(含、3、8來源)獲取完整分類目錄。

别人正在浏覽...

阿結髀臋楚歌四面垂手人出群器戴日二尊發雕風步釜中之魚乖戾鼓鑪含樞紐換代揮攉芔吸甲衣嗟服诘鞫诘曲浄覺久交僦田絶脈抗幹擾可見朗練唠喀廉隅陵陸錄制滿山遍野冒躁蒙袂輯屦囊括四海甯遫譜氣譜像豈必奇葩秋觐淇溪羣迷聖作沈漬收桑榆雙休日束發封帛説唱文學誦數孫子所止夙嫌夙夜匪懈亭彩廷珪墨亭童土事完壯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