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试律的意思、试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试律的解释

(1).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试题,叫“试律”。《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宋史·选举志一》:“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

(2).即试帖诗。 严复 《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製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 姚华 《论文后编》:“排律之长者,韵可累百,是为长排,短则六韵,试律用之。”参见“ 试帖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试律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专用于命题作诗的文体形式,又称“试帖诗”。其核心特征是以五言或七言律诗为固定格式,内容多围绕经史典籍中的典故或帝王指定的题目展开,要求考生在严格的声韵、对仗规范中展现学识与文采。

从历史源流看,试律定型于唐代科举,《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永隆二年(681年)起进士科加试杂文两篇,其中即包含律诗创作。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指出,宋代以后试律更加强调“以经义为骨,以声律为衣”的写作范式。

该文体的典型结构包含:

  1. 题目限定:多取自《论语》《诗经》等典籍,如“赋得清如玉壶冰”类命题
  2. 格式严整:须符合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固定篇幅,清代《钦定四书文》明确要求首联破题、次联承题
  3. 声韵规范:严格遵循《平水韵》用韵,错押一字即遭黜落

文学价值层面,《中国诗学大辞典》评价试律“虽多应制之作,然精于格律者亦见功力”,王夫之《姜斋诗话》则批评其“束缚性灵,徒具形骸”。这种文体对古代文人创作能力训练产生深远影响,但文学创造性常受诟病。

网络扩展解释

试律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科举考试中的法律测试
    指科举考试中以法律条文(律义)为内容的试题。例如唐代明法科考试要求考生掌握《唐律》等法律知识,宋代进士科也曾将“试律义”纳入考试范围。

    • 唐代明法科:《新唐书》记载“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
    • 宋代进士科:《宋史》提到考生需完成“律义十道”试题。
  2. 试帖诗的别称
    试律也指科举中的试帖诗,即按固定格式(如五言六韵排律)创作的命题诗歌。这类诗歌要求严格押韵,内容多歌功颂德,清代尤为盛行。

    • 例如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批评当时文人“恶试律则为古今体”,姚华也提到试律诗的用韵规则。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均体现科举考试的规范性:前者侧重法律实务能力,后者测试文学素养。相关历史细节可参考《新唐书·选举志》《宋史·选举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居乐业八分饱閲八擡大轿才干迟俄池潢蚩旗赤烧黜落法醇素道林纸等人颠杪电位彫斲冬霰断想负兹高濑狗彘不食挂印悬牌龟藏鹤翔桩慌急列虎阜浑身解数斛斯急急如令金筈掎挈伺诈疾首嚬蹙空园兰熏桂馥拉晚儿廉冒凌雪理丧鸟堞旁面平展戚促啓全求托润腻山洞上戮神奔深永时乖运乖书传书劫竦擢桃根它日廷鞫午牌纤纶贤相贤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