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簡易樸素。《後漢書·獨行傳·向栩》:“及之官,時人謂其必當脫素從儉,而 栩 更乘鮮車,禦良馬,世始疑其始僞。” 李賢 注:“脫素,脫易簡素。”
(2).脫去孝服。素,指白色的孝服。《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身上又不肯脫素穿色,説起議婚,便要尋死。”
“脫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指去除糟粕、提煉精華的抽象概念,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經過改進後更純粹、優質。例如:
簡易樸素
出自《後漢書·獨行傳·向栩》,描述生活作風簡樸。例如官員本應節儉,卻“乘鮮車,禦良馬”,與“脫素”形成反差。
脫去孝服
見于《醒世恒言》,指喪期結束後換下白色孝服。如:“不肯脫素穿色”表示守孝期間拒穿彩色衣物。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如需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書》《醒世恒言》等文獻。
《脫素》一詞是由“脫”和“素”兩個字組成的,表示去除或剝離掉原有的某種元素或成分。
《脫素》的“脫”字屬于“肉”部,讀音為“tuo1”,總筆畫為8畫。《脫素》的“素”字屬于“糸”部,讀音為“su4”,總筆畫為10畫。
《脫素》一詞的來源和語義較為明确,出自中國古代文獻或傳統著作中。在繁體字中,《脫素》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寫法相似。所以《脫素》在古代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整體形态保持一緻。
1. 老師要求學生們在作文中脫素,用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
2. 女孩子們追求自然的美,拒絕彩妝的脫素風格引起了廣泛關注。
1. 脫胎換骨:指徹底改變,煥然一新。
2. 素食主義:主張不食用肉類或其他動物産品的飲食方式。
3. 素顔:不使用化妝品或化妝效果自然的面部狀态。
4. 素材:藝術創作時用做基礎的材料或資源。
1. 剝離:表示将某物從原有位置或狀态中分離出來。
2. 剝皮:指去除某物的外皮。
附著:指各種物質附着在其他物體表面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