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官吏等候調任新職。《漢書·王莽傳中》:“諸 劉 為諸侯者,以戶多少就五等之差;其為吏者皆罷,待除於家。” 顔師古 注:“罷黜其職,各使退歸,而言在家待遷除。”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錢八6*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缺通之,蓋六七年而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仕進》:“稱呼待差曰待除。”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待除漢語 快速查詢。
“待除”是由“待”與“除”組合而成的文言詞組,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及字源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釋義:
一、字義解析
二、組合釋義 “待除”屬狀中結構短語,表“等候清除”或“等待更替”:
三、現代延伸 該詞組在當代多用于公文或學術論述,指“等待解決的待辦事項”,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待”與“除”分列詞條,未作專條收錄,但可通過組詞法推導其現代語義。
“待除”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一、官吏調任場景(主流含義)
基本定義
指古代官吏在卸任原職後,暫時居家等待朝廷任命新職務的狀态。這一用法多見于《漢書》《宋史》等史籍,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官員“待除于家”,顔師古注解為“退歸在家等待遷除”。
曆史背景
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到,基層官吏需經曆“守選、待除、守缺”等階段,平均等待6-7年才能獲得3年俸祿,反映古代官僚體系中的職位輪換制度。
二、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等待消除/清除”(如查字典網),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例證,可能是基于字面的引申理解。
使用建議
研究古文時應采用第一種釋義;現代語境若使用需結合上下文明确指向。可通過《漢書》《王安石文集》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曆史用法。
阿蘭若鬓華不封操烈撐腸拄腹池北偶談抽斂怛然電功率诋诮斷機放從偾敗糞壤告變高疎割線賤表剪刀差解剝結點節志驚猋盡絕急拍拍句比字栉絶麟舉音連抃立談龍蛇歌馬茹子鳴玉燕鳥革翬飛曲肱而枕裙花衽革枕戈三士三十有室三侑沙堆升發生離生死觀生遂神勇氏胄水到魚行説嘴黍穣同期錄音推廣往謝晩膳穩足舞妓香粉襄王夢獻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