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範圍。《詩·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朱熹 集傳:“式廓,猶言規模也。” 明 唐順之 《常州新建關侯祠記》:“久之, 金君 遷去, 邵 君 惟中 代守,有嘉成績,增之式廓,爰勒碑以記其功。” 鄭觀應 《盛世危言·電報》:“國家版圖式廓幅員之廣,冠絶寰區。”
“式廓”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主要表示“規模、範圍”的含義,特指疆域、領土或格局的廣闊程度。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本義
指疆土、版圖的規模或範圍。
示例:
《詩經·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此處“式廓”指國家疆域的規模。)
引申義
泛指事物的格局、範圍或氣魄的宏大。
示例:
清·魏源《聖武記》:“恢我式廓,鞏我邊疆。”
(意為“擴大我疆域規模,鞏固邊疆”。)
“式”為助詞,無實義,起調節音節作用;“廓”本義為“廣大、開拓”,如《說文解字》:“廓,大也。”
先秦典籍中多用于描述領土,後世逐漸擴展至抽象範疇(如格局、氣象)。
《詩經》(最早書證)
《毛詩正義》鄭玄箋:“式廓,猶規模也。”
▶ 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漢語大詞典》(現代釋義)
“式廓:規模;範圍。”
▶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319頁。
該詞屬書面語,多見于曆史文獻、政論文章或詩詞,強調宏觀層面的空間或格局,如:
“規劃新區的式廓,需兼顧生态與民生。”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以上内容依據經典文獻及紙質辭書釋義整理,确保學術嚴謹性。
“式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ì kuò,主要含義為規模、範圍,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空間的格局與界限。以下是綜合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文本分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範圍”或“格局”的抽象含義。例如描述城市規劃時,可類比為“整體布局的規模”。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權威釋義。
奧渺白居易避祿才會春餅怠廢黨組等為點頭會意電站地隧東挨西撞東白飛蓬乘風高陸告言割榮寡和歸寂寒歌後子懷祿黃蕤嚼鐵咀金诘審誡勖警訊酒色開畫空頭禍堀穴來思郎公檑木寥曠禮官流言飛語暮鼓農穰骈首憑證劈腰淺毛清逸起塔上京少廣蜃貝率土殊轍伺望悚厲遂滋天關痛怛痌心悟徹物态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