檑木的意思、檑木的詳細解釋
檑木的解釋
[wooden beams swinging from city wall to attack the enemy below] 古代作戰時從高處滾下以打擊敵人的大塊木頭
詳細解釋
古代作戰時從高處推下的大木。《遼史·兵衛志上》:“攻城之際,必使先登,矢口檑木併下,止傷老幼。”《水浒傳》第三四回:“隻見上面檑木、礮石、灰瓶、金汁,從險峻處打将下來。”
詞語分解
- 檑的解釋 檑 é 古代作戰的武器,即從高處推下的大塊滾木、滾石:檑木。檑棍。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專業解析
檑木是漢語中的一個名詞,指古代用于防禦或攻擊的一種大型圓木器械。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曆史應用角度解析:
-
字形與字音:
- 字形:由“木”字旁和“雷”組成。“木”明确指示其材質為木材;“雷”既表音(讀作léi),也隱含其使用時如雷霆滾落般的威勢與聲響。
- 字音:标準讀音為léi。
-
核心釋義:
- 指一種巨大的、經過簡單加工(常為圓柱形)的沉重木材。
- 主要用于古代戰争中的守城防禦。當敵人進攻城牆或關隘時,守軍将其從高處推下或抛下,利用其重量和下墜的沖擊力滾壓、撞擊攻城的敵軍士兵和器械,破壞敵方陣型,造成殺傷。
-
曆史應用與引申:
- 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城防武器,常與“滾石”并稱(如“滾木檑石”),是依托地形進行被動防禦的關鍵手段。
- 其使用方式體現了古代戰争中利用重力勢能進行殺傷的智慧。
- 在現代漢語中,“檑木”一詞主要用于描述曆史場景或軍事器械,其具體實物形态已隨戰争方式演變而消失,但作為曆史概念和文化符號被保留。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檑木”的定義明确指向其作為“古代作戰時從高處推下撞壓敵人的木頭”的軍事用途。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相關軍事器械或古代戰争條目中,會解釋“檑木”或“滾木”的具體形态和戰術作用。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作為基礎性權威詞典,其對“檑木”的釋義側重于其基本定義和讀音。
網絡擴展解釋
檑木(拼音:léi mù)是古代戰争中常用的防禦性武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檑木指古代作戰時,從城牆或高處向下推滾的長形圓木或大塊木頭,用于攻擊攀爬城牆的敵軍。其名稱中的“檑”與“雷”同音,可能源自其滾落時如雷聲般的巨響。
二、用途與特點
- 守城防禦:主要用于城牆、關隘等高處,通過重力加速滾落,對密集敵軍造成物理打擊。
- 配合其他武器:常與滾石、弩箭、炮石等結合使用,增強防禦效果。例如《水浒傳》提到“三重關上擺着檑木炮石”。
- 材質與形态:多為粗壯圓木,部分表面可能嵌入尖銳物以增強殺傷力。
三、曆史文獻記載
- 《三國志平話》描述守城時“檑木砲石極廣”。
- 《水浒傳》第十七回提到檑木與硬弩、竹槍等共同布防。
- 古代戰例中,檑木常作為消耗性武器,需大量儲備,如“庫存箭矢用去半數,滾石檑木告罄”。
四、發音說明
部分資料标注拼音為“lèi mù”,但權威詞典(如漢典)及《國語辭典》均以“léi mù”為準,可能與方言或曆史讀音差異有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例或相關武器組合,可參考《三國志平話》《水浒傳》等古典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姑婆備兵貝多芬變速标穎敝蠹草猝蟬吟車怠馬煩塵煙遲顧赤油呆呆掙掙呆掙蹈火赴湯打野雞坻隤斷袖癖多識惡舌防滅風流韻事分顔化熱薦瘥剪奪講古論今降下剞劂警捷敬上愛下覺星開胸看風使舵抗然考最寥翹曆階林塢禮聘柳幄録爵麻絇酺聚潛暢起痼親如手足窮亨三尺劍三師上書房潸然淚下沙燕聖王深惡痛絕順親四論宗涕淚交垂無明業火下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