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e of matter] 物質存在的三種基本物理狀态(固态、液态和氣态)
(1).物的形态、表象。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一:“然得物态,未得物理。”
(2).景物。 唐 張旭 《山行留客》詩:“山光物态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拟歸。” 宋 王禹偁 《崆峒山問道賦》:“國風穆若,克清壽域之中;物态熙然,盡到春臺之下。” 清 汪懋麟 《題畫再贈武仕》詩:“物态看流水,秋聲在遠林。”
(3).猶世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兩監》:“爾後物态澆漓,稔於世祿,以京兆為榮美,同華為利市,莫不去實務華,棄本逐末。” 明 宋濂 《送葉别乘之官通州詩序》:“物态民情,無不能周知。” 明 睡鄉居士 《<二刻拍案驚奇>序》:“今舉物态人情,恣其點染,而不能使人欲歌欲泣於其間,此其奇與非奇、固不待智者而後知之也。”
“物态”是物質在一定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呈現的宏觀物理狀态,主要表現為分子或原子的排列方式、運動規律以及對外部環境的響應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質通過吸熱或放熱發生相變:
例如,水的三态變化(冰→水→水蒸氣)直觀展示了溫度對物态的影響。不同物态在工業、天文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廣泛,如等離子體用于顯示屏制造,液态氮用于低溫實驗等。
物态指的是物質的狀态或形态,包括固态、液态、氣态等。它描述了物質在不同溫度、壓力下的特定形式。
物态的拆分部首是物字旁,它表示與物質相關。由于“态”是一個獨立的字,沒有部首。
物态的總筆畫數是9畫,其中“物”具有4畫,“态”具有5畫。
“物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由于文化傳承和使用習慣的影響,一些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繁體字。在繁體中,物态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物”為例,古代的寫法常常采用簡化的表示,沒有額外的筆畫或是組件,整體更加簡潔。
而“态”這個字,其古代寫法類似于現代的寫法,主要區别在于結構稍有不同,筆畫形狀稍有變化,但整體仍可辨認。
1. 在低溫下,水會從液态變為固态,形成冰。
2. 高溫下,固态的鐵會轉變為液态。
3. 氣象學家研究氣體的不同物态。
物質、物性、物質狀态、物理、物理性質
狀态、形态、相态
無。物态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