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死。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速具湯沐,吾将歸寂。” 明 王世貞 《宛委馀編》八:“ 宋 開寶 中,八十老僧 道價 為叢林所重,臨當歸寂,從容示偈。”
"歸寂"是佛教用語,主要指修行者通過修行達到涅槃境界,超脫塵世煩惱,最終安詳離世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源自佛教哲學,字面可拆解為"歸"(返回本源)和"寂"(寂靜涅槃),特指修行者完成生命輪回後進入無苦無痛的終極解脫狀态。在佛教語境中,這被視為修行者圓滿的終點。
深層含義 與普通"死亡"不同,"歸寂"強調精神層面的升華:
用法示例 多見于佛教典籍和曆史文獻:
延伸理解 可結合"萬籁俱寂"等詞體會"寂"的哲學意境,想象修行者在靜谧山林中達至心無挂礙的狀态,輔助記憶該詞意境。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佛教文獻或相關文學創作中。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查閱《宛委馀編》等古籍文獻。
歸寂,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是“彳”和“寸”,分别表示“行走”和“長度單位寸”,總體意思為“停止行走,安靜寂寞”。這個詞在《辭源》中有記錄,是由古代的文人所創造的。
該詞在繁體中文中寫作「歸寂」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考證,歸寂的古代漢字寫法是「邽寂」。邽字是古代一個地名,後來借用為表示歸去、回到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使用歸寂這個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歸寂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歸寂的一些近義詞:
與歸寂相反的詞是“繁忙”,表示很忙碌、沒有休息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