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官的意思、禮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官的解釋

[protocol officer] 主管禮儀的官

禮官則表賀。——《明史》

詳細解釋

掌禮儀教化之官。《周禮·春官·序官》:“乃立春官宗伯,使率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禮官之屬,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史記·儒林列傳》:“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 漢 班固 《兩都賦》序:“至於 武 宣 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官"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釋義 "禮"字本義指祭祀儀式,後延伸為規範人際關系的制度,《說文解字》釋為"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官"指職司人員,《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國家任命或設置的管理人員"。二字組合特指古代執掌禮儀的專職官吏。

二、職能範疇 據《周禮·春官》記載,禮官體系包含大宗伯、小宗伯等職,主要負責五大類事務:

  1. 祭祀典儀:操辦天地、宗廟等國家級祭祀
  2. 朝觐儀制:規範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儀程式
  3. 婚喪規制:制定士大夫階層的婚冠喪葬制度
  4. 賓禮接待:管理外交使節接待流程
  5. 禮器監管:保管祭祀用鼎彜等禮器

三、曆史流變

  1. 秦漢時期:設奉常(後改太常)統轄禮儀,屬九卿之一
  2. 隋唐定型:禮部成為六部之一,下轄祠部、主客等司
  3. 明清延續:禮部尚書位列正二品,掌管科舉、外交等要務 (制度演變參見《通典·職官典》《明史·職官志》)

四、文化意涵 作為儒家禮制的重要執行者,禮官群體承載着"經國家,定社稷"(《禮記·禮運》)的社會功能,其職責實踐深刻影響着中國傳統社會的等級秩序建構與文化認同形成。現代《辭海》将其定義為"古代掌管禮儀制度的官職",該釋義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權威辭書沿用。

網絡擴展解釋

“禮官”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與禮儀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禮官是古代主管禮儀的官員,屬于“春官宗伯”體系,負責國家禮儀制度的制定與執行。例如《明史》記載“禮官則表賀”,即禮官在特定場合主持慶賀儀式。

  2. 主要職責

    • 主持儀式:包括祭祀、宴會、婚禮等場合的禮儀流程(如《夢粱錄》提到婚禮中禮官引導新人參堂)。
    • 監督禮儀規範:負責培訓宮中人員的禮節,避免冒犯皇室或大臣。
    • 教化職能:通過禮儀推廣道德規範,如《史記》提到禮官“勸學興禮,以為天下先”。
  3. 曆史淵源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序官》,設“大宗伯”“小宗伯”等職位,隸屬春官體系,協助君王協調邦國禮儀。漢代班固《兩都賦》也提及禮官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

  4. 延伸含義
    作為成語時,“禮官”帶有貶義,形容過分拘泥形式、忽視實質的人。例如批評某人“如禮官般刻闆”。

  5. 例句參考

    • 古籍用例:“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史記·儒林列傳》)
    • 現代仿寫:“禮官一聲令下,新人依禮參拜,喜服奪目。”(造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禮官制度或職能演變,可查閱《周禮》《明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轉餅子鼻翼捕影操衣操制柴望闡釋錯過時機禱戰東菑耳聞不如眼見芳荃繁迫繁榮興旺泛子焚轶岡底斯山脈故掾緩和惠允昏忳椒榝荊棘塞途酒甕飯囊積郁居卑桔臯俊節抗旱孔乙己瞉霿老衲累掯連歳留曹籠篰龍疏夢九銘旌猱援牛馬相生濃濃槃節批鬥品質旗門輕財仗義窮途之哭齊巧齊刷刷蠕變孺泣善狀視民如傷售赇耍大頭爽豁騰呼瓦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