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頭靠着頭,并排。 唐 韓愈 《叉魚招張功曹》詩:“交頭疑湊餌,駢首類同條。”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序》:“當其驚風駭浪,卒然起於不測之淵,而蛟鱷黿鼉之怪,方駢首而闖伺,乃措身其間,以蹈必死之禍。” 明 宋濂 《礲硿子碣》:“大疫起,比舍駢首卧,婣戚畏懦莫敢顧。” 郭沫若 《東風集·頌湛江》:“起重龍門駢首立,會看日夕走雷霆。”
(2).指兩個頭相連。《宋史·五行志二下》:“ 嘉定 九年, 信州 玉山縣 ,羊生駢首。”
(3).“ 駢首就戮 ”的省稱。 清 黃生 《義府·流放竄殛》:“且使 鯀 果駢首,其子孫決不敢以之配天于南郊。”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五章:“其學節冠一世,位望至三公者,亦皆駢首闕下,若屠豬羊,天下之人,見權勢之不可恃也如彼。”
“骈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án shǒu,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頭靠頭并排
指多人或物頭部緊靠、并列排布的狀态。例如:
唐代韓愈《叉魚招張功曹》詩:“交頭疑湊餌,骈首類同條。”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序》中描述危機時,用“骈首”形容怪獸并排窺伺的場景。
兩個頭相連
特指生物頭部相連的異常現象,如《宋史·五行志》記載的“羊生骈首”。
引申為集體受戮
作為“骈首就戮”的省稱,表示多人一同被處決。例如:
清代黃生《義府》提到“鲧果骈首”,梁啟超則用此詞形容權勢者被集體誅殺。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宋史》《歸田錄》等文獻或相關詞典。
骈首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既可以表示“并列頭部”之意,又可以表示“文辭優美、韻律婉轉”之意。
根據漢字的拆分部首,骈首可以分解為“騎字邊旁”和“首字邊旁”。其中,“騎字邊旁”表示馬騎在上面的人的頭顱;“首字邊旁”表示人的頭部。兩者組合起來,形成了“骈首”的含義。
“骈首”的來源主要是古文學作品中的表達,可以追溯到古代,常出現在古代文人作品中,用以形容文辭優美、韻律婉轉的語言。例如《楚辭》中有“禹骈首”、“唐骈首”等作品。
在繁體字中,“骈首”仍然保持原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骈首”為例,古代的寫法是“騎頭首,首又上加馬字邊”,與現代的寫法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骈首”的例句:
1. 他的辭章骈首,字字珠玑。
2. 這篇文章的句子韻律婉轉,文采斐然,可謂骈首之作。
關于“骈首”的組詞有:骈文、骈字、骈語。
與“骈首”近義的詞語有:良辰美景、文藝之美、言辭華麗。
與“骈首”反義的詞語有:平鋪直叙、簡潔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