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pocket the money one picks up] 昧:隱藏。拾到財物,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謂拾得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義丐》:“乃呼裡長,為之謀宅於市廛,置貨立業,且表之以額曰‘拾金不昧’。” 水運憲 《禍起蕭牆》十一:“那牆上挂得整整齊齊一望無邊的各種本子,例如幹部思想動态、各科室花名冊、人員動向,一直到失盜紀錄、拾金不昧登記……”
“拾金不昧”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í jīn bù mèi(),形容拾到財物不據為己有,體現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風尚。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貴重物品;“昧”意為隱藏。合起來指拾到他人財物不隱瞞、不私藏,主動歸還失主。
成語出處
最早見于清代文學作品:
這一成語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既是傳統美德的體現,也被法律納入規範(如《民法典》規定拾得遺失物需歸還)。盡管社會對“拾金不昧是否應獲報酬”存在讨論,但其核心精神——誠信與無私——始終被倡導。
拾金不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撿到金錢不占為己有,而是誠實地歸還給失主。這個成語是由拾、金、不、昧四個字組成的。
拾:部首 手部 筆畫 7畫 繁體 撿
金:部首 金部 筆畫 8畫 繁體 釒
不:部首 一字部 筆畫 4畫 繁體 不
昧:部首 日字底部 筆畫 9畫 繁體 冥
成語“拾金不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拾金不昧被視為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體現了人們對誠實守信的追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金字的繁體字是釒,不字的繁體字是不,昧字的繁體字是冥。
例如,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拾金不昧”這個成語來描述誠實守信的行為。例如,“他拾金不昧,受到了大家的稱贊。”
和拾金不昧相關的詞語有很多。例如,“拾遺補缺”表示補救遺漏的事物;“拾人牙慧”表示從别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示。近義詞可以是“拾遺補缺”,反義詞可以是“占為己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