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初, 郦食其 為 漢 王遊說 齊王 , 齊王 田廣 懷疑 郦食其 出賣6*自6*己,便把他烹死。事見《史記·郦生陸賈列傳》。後詩文中遂用為典實。 唐 李鹹用 《依韻修睦上人山居》之三:“不是不同明主意,懶将脣舌與 齊 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齊烹漢語 快速查詢。
"齊烹"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殘酷刑罰及政治隱喻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齊烹(qí pēng)
指将人烹煮緻死的酷刑,特指與齊國相關的著名烹殺事件。後引申為統治者殘暴誅殺賢能或無辜者的行為,含強烈貶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郦食其之死
秦末謀士郦食其(lì yì jī)奉劉邦之命遊說齊王歸漢,成功說服齊王撤防。韓信卻趁機攻齊,齊王怒而烹殺郦食其。此事成為"齊烹"的典型史例。
文獻依據:《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載:"齊王遂烹郦生。"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1959年。
引申義
因郦食其被烹的悲劇,"齊烹"從具體事件擴展為象征忠臣遭戮、功高見忌的典故,常見于詩詞批判暴政。如清代顧炎武《谒夷齊廟》:"齊烹恥降志,周粟甘長饑。"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例:明代王世貞《過長平作》:"趙卒四十萬,齊烹郦生肉。"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文獻來源:
齊烹
古代酷刑,烹煮人緻死。典出《史記》,指齊王田廣烹殺漢使郦食其之事。後喻指濫殺賢才。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說明:因古籍類辭書無網絡版,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如需線上查證,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史記》《漢書》原文。
“齊烹”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為qí pēng,由“齊”(衆人一起)和“烹”(烹饪)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衆人一起烹饪”,但在實際使用中更偏向引申義。
該詞源自《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齊烹”需結合語境理解:
搬挑陳放唇不離腮大福殚空典常雕翎箭東坑房葵匪伊朝夕豐骨覂軌奉慕鳳拍丐退告首狗尾貂續光豔歸林果斷過咎蚶殼黑心狼河魚天雁獲得性免疫虎子岬角降身嚼齧稽角今後儁髦寬肅流沙攏船鹿縱馬城慕企能寒撚酸屈盧羣司山戍聲場升進沈默寡言雙廟霜篠堂而皇之帑庫洮沬淘沙得金畋食鐵骨铮铮外引忘齒交望慕王子晉祥變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