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fire;god of fire] 相傳為火神之名,引伸指火災
禳火于玄冥、回祿。——《左傳·昭公十八年》
小心火燭,慎防回祿
天降回祿
傳說中的火神。《左傳·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國北,禳火于 玄冥 , 回祿 。” 杜預 注:“ 回祿 ,火神。”《國語·周語上》:“昔 夏 之興也, 融 降于 崇山 ,其亡也, 回祿 信於 耹隧 。”後用以指火災。《舊五代史·世襲傳二·錢鏐》:“ 元瓘 幼聰敏,長於撫馭,臨戎十五年,決事神速,為軍民所附,然奢僭營造,甚於其父,故有回祿之災焉。”《官場現形記》第三七回:“ 劉 道老太爺年紀大了,一身的病,家累又重得很,自遭‘回祿’之後,家産一無所有。” 廖仲恺 《緻蔣6*介6*石函》:“兄作戰計劃原稿,乃遭回祿,此弟所引為至憾者。”一說,指 吳回 陸終 。參見“ 回陸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回祿漢語 快速查詢。
“回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火神之名
回祿最初指傳說中的火神,常見于古籍記載。如《左傳·昭公十八年》提到“禳火于玄冥、回祿”,杜預注“回祿,火神”。
另有說法認為“回祿”是吳回與陸終的合稱(吳回為火正官,陸終為其後裔),但此說較少見。
引申為火災
因火神象征災禍,後逐漸代指火災。例如:“慘遭回祿”即遭遇火災,“回祿之災”為固定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國語》等文獻,或查看、2、6的詳細引證。
回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回”和“祿”兩個部分構成。
回:部首為囗,總筆畫為6。
祿:部首為示,總筆畫為13。
回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制度中的一種待遇。在古代,回祿是指上朝後所賜予的封賞、禮金。回祿一詞也可以引申為回報、報答。
回祿的繁體字為「迴祿」,與簡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
在古代,回祿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回字在小篆字體中寫作「囘」,而在隸書中則寫作「囬」。祿字在小篆中寫作「祿」,而在隸書中則寫作「祿」。
1. 他回來時,帶來了一筆回祿。
2. 為了回報村民們的支持,他準備給每戶人家發放一定的回祿。
回歸、回憶、祿位、回報、回饋。
報答、酬謝、賞賜。
罰款、懲罰、扣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