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立身,做人。《易·說卦》:“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達性論》:“果兩儀罔託,亦何取於立人。”
(2).扶持、造就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人中。指人的上唇之上正中凹下的部分。《釋名·釋形體》:“鼻下曰立人,取立於鼻下,狹而長似人立也。”
(4).漢字“人”作偏旁時寫作“亻”,稱立人。 宋 姜夔 《續書譜·位置》:“假如立人、挑土、田、王、衣、示一切偏旁,皆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矣。”
“立人”一詞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立身做人
指個人修養與處世準則,強調道德品行的建立。例如《易經·說卦》提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己欲立而立人”,主張推己及人。
扶持他人
指幫助他人成長或自立。如《論語》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了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
人體部位(人中)
指上唇中央凹陷處。《釋名·釋形體》記載“鼻下曰立人”,因形似站立的人而得名。
漢字偏旁“亻”
漢字中“人”作偏旁時寫作“亻”,如“信”“仁”等字的左側部首。
在姓名學中,“立人”組合寓意自立自強、仁愛聰慧,如“建立事業”與“仁愛之心”的結合。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論語》《釋名》等典籍及現代辭書釋義,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立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使人立起來、使人挺直身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立字的部首是⺅(立),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立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很可能是用來形容人挺直、站立的姿态。
繁體字:立人的繁體字為「立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秦朝的小篆字中,「立人」寫作「⾴⽂」。
例句:他在點名時立人回答,體現了他的紀律性。
組詞:可以和「立人」相關的組詞有「立正」、「立場」、「立定」等。
近義詞:站立、挺直、直立是「立人」的近義詞。
反義詞:曲身、彎腰是「立人」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