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姿的意思、豹姿的詳細解釋
豹姿的解釋
舊指君子的儀容。《晉書·石季龍載記論》:“ 季龍 心昧德義,幼而輕險,假豹姿於羊質,騁梟心於狼性,始懷怨懟,終行篡奪。”《周書·明帝紀論》:“ 世宗 寬仁遠度,叡哲博聞。處 代邸 之尊,實 文 昭之長。豹姿已變,龍德猶潛,而百辟傾心,萬方注意。” 唐 崔緻遠 《吏部裴瓒尚書别紙》之一:“洋川之瑞草仙花,幾牽蝶夢;閬苑之朝嵐暮靄,深潤豹姿。”
詞語分解
- 豹的解釋 豹 à 哺乳動物,能上樹,常捕食鹿、羊、猿猴等,毛皮可制衣、褥:豹頭環眼(形容人面目威嚴兇狠)。未窺全豹。 姓。 筆畫數:; 部首:豸; 筆順編號:
- 姿的解釋 姿 ī 面貌,容貌:姿容。豐姿。姿色。天姿。 形态,樣子:姿态。姿勢。舞姿。風姿。英姿。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豹姿"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豹的生物特性與文化象征意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詳細釋義:
-
形容威猛矯健的姿态或氣概
- 本義溯源: 豹作為猛獸,以其迅捷、矯健、勇猛著稱。因此,"豹姿"首先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展現出如豹子般威武、敏捷、充滿力量感的姿态或精神風貌。
- 文化意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豹常被視為勇武的象征。"豹姿"常用于贊美武将、勇士或具有非凡氣魄的人物,強調其行動迅疾、氣勢逼人、英姿勃發。例如,形容一位将軍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英姿。
- 用例參考: 如南朝宋文學家鮑照在《蕪城賦》中雖未直接使用"豹姿"一詞,但其描繪的"格高五嶽,袤廣三墳,崪若斷岸,矗似長雲"的雄渾景象,以及形容人物"薰歇燼滅,光沉響絕"的昔日輝煌,常被後世用來聯想和诠釋類似"龍骧""豹姿"所代表的威猛氣概(《文選》卷十一)。
-
比喻隱逸待時或深藏不露的才德
- 引申義來源: 此義項源于《周易》革卦的爻辭:"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以及更早的"大人虎變,小人革面"。這裡的"豹變"指像豹子長出美麗斑紋一樣,君子通過修養或時運,其德行、文采日益顯著華美。
- "豹隱"典故: 後世更發展出"豹隱"的典故,源自西漢劉向《列女傳·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 意指豹子為保護其美麗的皮毛(象征才華品德),在霧雨中隱藏不出,等待時機。
- "豹姿"的引申: 結合"豹變"的漸進顯達與"豹隱"的韬光養晦,"豹姿"也引申用來形容那些像霧中玄豹一樣,暫時隱居、深藏不露,但實際具備卓越才能或高尚品德的人。它強調的是一種内斂的、蓄勢待發的狀态,而非外在的威猛。
- 用例參考: 如《南史·王秀之傳》載:"(王秀之)常雲:'位至司徒左長史,可以止足矣。'吳興郡隱業所在,心願為之。到郡修舊山,移置辎重。隆昌元年卒。遺令:'...勿求贈谥...'時人謂秀之如霧豹,深藏其文。" 此處雖用"霧豹"而非直接"豹姿",但生動體現了"豹姿"引申義中隱逸待時、深藏才德的内涵(《南史》卷二十四)。
"豹姿"一詞,既描繪了如豹般外在的威猛矯健之态,也蘊含了如霧豹般内在的隱逸待時、深藏才德之意。前者彰顯力量與氣勢,後者體現智慧與韬略,共同構成了這個詞彙在中國語言文化中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其權威釋義主要根植于古代經典(《周易》)及史書、文賦(如《列女傳》、《南史》、《文選》所載篇章)的記載與引申。
網絡擴展解釋
“豹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文獻,主要形容人的儀容或氣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豹”和“姿”組成。“豹”象征威嚴、敏捷,“姿”指姿态、儀容。
- 傳統定義:舊時多用于形容君子的儀容氣度,強調外在的威嚴莊重與内在的德行相呼應。
2.典故與出處
- 古籍引用:
- 《晉書·石季龍載記論》提到“假豹姿於羊質”,以“豹姿”對比内在的“羊質”,暗喻外表威嚴卻缺乏德行的矛盾()。
- 《周書·明帝紀論》用“豹姿已變,龍德猶潛”贊頌帝王儀态與潛藏的德行()。
3.現代延伸
- 廣義用法:現代可形容人或事物矯健、威嚴的姿态,但需結合語境,避免濫用()。
- 注意:該詞偏文言化,日常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或特定修辭場景。
4.辨析
- 褒貶色彩:原為褒義(指君子儀容),但古籍中偶用于表裡不一的諷刺(如“羊質豹姿”),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版牍班絲布鼻高弊困才高意廣禅坐爞爞俦匹出處點青地德谛曉風條鲋隅複雜古初槼橅禾詞鼓何筭鹄鑰堅固耐用驕兵之計甲首經折裝禁戢錦帙九大經酒友覺路勞動紀律老奶奶練飾令氣裡言不出,外言不入呂公茭明恩囊腫女牀濆泉清漆輕挑情行親衛忍垢偷生施皮茨實語事與原違收過收敍私鑄錢歲收逃乖體操五保戶晤會五紀吾徒下脫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