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法相宗術語。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亦名六根。末那為第七識,意謂執持我見。阿賴耶為第八識,意為藏,謂能藏一切法,即所謂神識、性靈,合稱八識。《天地八陽神咒經》:“雲何名八識?眼是色識,耳是聲識,鼻是香識,舌是味識,身是觸識,意是分别識。六根是六識。舍藏識,阿賴耶識,是名曰八識。” 清 龔自珍 《最錄八識規矩頌》:“師復念言法相宗大綱在八識,大緯在四分,乃製此頌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頌眼等識,次三頌意識,次三末那,次三賴耶。”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孫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其能知八識者矣。”
八識是佛教唯識宗的核心理論,将人的認知與意識活動分為八個層次,具體解釋如下:
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功能。它們通過“五根”(感官器官)接觸外境(色、聲、香、味、觸)産生直接感知,是認識物質世界的基礎。
即意識,負責綜合前五識的信息,形成思維、判斷、記憶等複雜心理活動。它能主動分析内外境,具有中斷性,比如睡眠時暫停運作。
名為末那識,是“我執”的根源。它持續執着第八識為“自我”,并對外境産生分别與貪愛,導緻煩惱與輪回。
又稱如來藏、藏識,是八識的根本。它具備三種功能:
唯識宗認為,世界萬物皆由八識(尤其是第八識)所變現,即“萬法唯識”。第八識通過種子生發現行,形成宇宙與生命的循環,是解脫輪回的關鍵。
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經典與唯識宗理論,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入楞伽經》《八識規矩頌》等文獻。
八識是佛教修行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識和知覺。它是由八個具體的認知能力組成,分别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妄想識)和阿賴耶識(存取識)。
八識的部首是言字旁,逐字拆分可以得到“言”和“韋”,共計7畫。
八識的概念源自佛教哲學。它在佛教經典中有詳細的闡述和讨論,被視為理解人類意識和知覺機制的重要工具。
在繁體字中,“八識”保持不變。
在古代中國,對于漢字的書寫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八識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如何寫,需要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
1. 念佛修行可以培養八識,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純淨明亮。
2. 我們通過八識來認知和理解世界,了解自己。
1. 一識、二識、三識...依此類推
2. 六識境界、七識覺察、八識轉動等
認知能力、知覺機制
無識、無意識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有什麼其他問題,我很樂意回答。【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