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識的意思、八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識的解釋

佛教法相宗術語。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亦名六根。末那為第七識,意謂執持我見。阿賴耶為第八識,意為藏,謂能藏一切法,即所謂神識、性靈,合稱八識。《天地八陽神咒經》:“雲何名八識?眼是色識,耳是聲識,鼻是香識,舌是味識,身是觸識,意是分别識。六根是六識。舍藏識,阿賴耶識,是名曰八識。” 清 龔自珍 《最錄八識規矩頌》:“師復念言法相宗大綱在八識,大緯在四分,乃製此頌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頌眼等識,次三頌意識,次三末那,次三賴耶。”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孫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其能知八識者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識是佛教唯識學派的核心理論之一,特指人類認知功能劃分的八個層次。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八識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精神活動[來源1]。這一體系最早見于唐代玄奘翻譯的《成唯識論》,後被納入漢傳佛教哲學系統[來源2]。

前五識對應感官功能:眼識(視覺)、耳識(聽覺)、鼻識(嗅覺)、舌識(味覺)、身識(觸覺),《俱舍論》認為這些是“了别自境”的基礎認知[來源3]。第六意識具備綜合判斷能力,《解深密經》稱其“能遍計度”,可處理抽象概念與邏輯推理[來源4]。

第七末那識(梵語Manas)被《瑜伽師地論》定義為“恒審思量我相隨”,即持續産生自我意識的深層心理機制[來源5]。第八阿賴耶識(藏識)作為根本識,《攝大乘論》描述其“能藏諸法種子”,承擔記憶存儲與業力傳遞功能[來源6]。現代佛學辭典指出,八識理論構建了佛教“心—境”關系的完整認知模型[來源7]。

網絡擴展解釋

八識是佛教唯識宗的核心理論,将人的認知與意識活動分為八個層次,具體解釋如下:

一、前五識(感官認知)

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功能。它們通過“五根”(感官器官)接觸外境(色、聲、香、味、觸)産生直接感知,是認識物質世界的基礎。

二、第六識(意識)

即意識,負責綜合前五識的信息,形成思維、判斷、記憶等複雜心理活動。它能主動分析内外境,具有中斷性,比如睡眠時暫停運作。

三、第七識(末那識)

名為末那識,是“我執”的根源。它持續執着第八識為“自我”,并對外境産生分别與貪愛,導緻煩惱與輪回。

四、第八識(阿賴耶識)

又稱如來藏、藏識,是八識的根本。它具備三種功能:

  1. 含藏種子:存儲一切行為(善、惡、無記)形成的潛在力量(種子);
  2. 維持生命:執持身體不壞,直至死亡;
  3. 輪回主體:作為神識投胎轉世的載體,并影響下一世的身心狀态。

哲學意義

唯識宗認為,世界萬物皆由八識(尤其是第八識)所變現,即“萬法唯識”。第八識通過種子生發現行,形成宇宙與生命的循環,是解脫輪回的關鍵。


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經典與唯識宗理論,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入楞伽經》《八識規矩頌》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襃表背水一戰惼懆鼻孔撩天燦爛輝煌餐仰塍埒沖天礮大後年答谒等比二缶鐘惑發髻翻白眼繁榮夫襓蝮蛇螫手﹐壯士解腕附死規厲河溓海夷荷蕖鴻陂黃蘗簡紙金卯開遠科斷誇多鬥靡虧損浪谑勞而少功糧台令人生畏流漫箓圖蒙巾彌文捏事平狀鋪翳謙虛謹慎清秘輕素清新俊逸犬科三征攝讋使民四宇抟心揖志凸輪枉費日月丸鼓婉弱鎢鋼相親相愛銜羁現量笑臉逍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