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變成命。《易·革》:“有孚,改命。吉。” 高亨 注:“其命既下而又改之也。” 唐 韓愈 《送李尚書赴襄陽八韻》:“帝憂南國切,改命付忠良。”
(2).更名;改變稱呼。《左傳·宣公四年》:“王思 子文 之治 楚國 也,曰:‘ 子文 無後,何以勸善?’使復其所,改命曰‘生’。” 杜預 注:“易其名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人使饋之錦與馬,先之以玉,曰:‘君之妾 棄 ,使某獻。’左師改命曰:‘君夫人。’”
“改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古籍與現代語境綜合理解。以下是詳細分析:
改變成命
源自《易經·革卦》“有孚,改命,吉”,指更改已有的命令或命運。古代多用于政治或軍事決策的調整,如唐代韓愈詩句“帝憂南國切,改命付忠良”()。
哲學層面則引申為“趨吉避兇”,通過調整行為或選擇規避災禍,如《易》學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留一線生機”的解讀()。
更名或改變稱呼
見于《左傳·宣公四年》中楚國令尹子文被改稱“生”的典故,強調名稱的變更()。
突破命運限制
現代語境下,“改命”多指通過個人努力、智慧或行為改變既定的命運軌迹,例如“逆天改命”的表述()。
調整思維與行為模式
如所述,改命的核心是“改變習以為常的信念和反應模式”,通過覺察與修正日常習慣,逐步實現命運的轉變()。
“改命”既包含古代對命令或名稱的變更,也融合了現代對命運自主性的追求。其核心在于通過行動、思維調整,突破既定軌迹。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