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循吏列傳》:“ 公儀休 者, 魯 博士也,以高弟為 魯 相。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遺相魚者,相不受。客曰:‘聞君嗜魚,遺君魚,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魚,故不受也。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免,誰復給我魚者?吾故不受也。’”後因以“退魚”、“退食”為拒賄典實。《後漢書·何敞傳》:“今明公位尊任重,責深負大,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使百姓歌誦,史官紀德,豈但 子文 逃祿, 公儀 退食之比哉!” 唐 周昙 《鄭相》詩:“退魚留得終身祿,祿在何憂不得魚。”
“退魚”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思指“魚遊回原處”,比喻人或事物退回原來的狀态或位置。例如在文學作品中,可用來形容放棄現有成就、回歸初心等場景。
源自《史記·循吏列傳》中公儀休拒魚的故事:
唐代詩人周昙在《鄭相》中以“退魚留得終身祿”贊頌清廉品德,現代多用于強調官員拒腐或個人堅守原則的場景。
提示:該詞屬于典故類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學或廉政教育語境中。
《退魚》一詞源自中國古籍《莊子·養生主》。其意指漁夫在捕魚之後,能夠放歸一部分魚兒,使它們重新遊回大海。這個詞也因此被引申為放棄所得、舍棄個人私利、追求共同利益的一種行為。
《退魚》這個詞的部首是“魚”字的部首“魚”,表示與魚相關或與魚有關的意思。在《退》字中的筆畫分别是總計十七畫。
《退魚》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這部古籍中。其對應的繁體字是「退魚」。
在古代,「退魚」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在西漢時期,「退魚」的寫法是「退魚」。
1. 漁夫在豐收之後,選擇退魚,希望保護海洋生态平衡。
2. 他們決定退魚,将利潤和資源回饋給社會。
1. 退魚潮:指舍棄個人私利、回饋社會的一種行動潮流。
2. 退魚者:指主動放棄所得,舍棄個人私利的人。
1. 舍魚:指放棄所得,不再追求個人私利。
2. 棄魚:指主動舍棄捕獲的魚類,追求大局或共同利益。
1. 市場:指追求個人利益,獲取更多魚類或利潤的行為。
2. 自私:指隻考慮個人私利,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